如何在垃圾山中找出救贖之道 文:葉浚生

香港一直推廣垃圾徵費政策,卻屢遇困難,目前更面臨無限期擱置的局面。筆者剛參加了民主思路的北京交流團,親眼見證了北京垃圾分類井然有序,跟香港現狀對比鮮明,令人深思。

五年前,北京市政府與社區合作開始透過教育宣傳及強制措施,全面實施強制垃圾分類政策。《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後當局的數據顯示,垃圾回收率提升至35%以上、廚餘垃圾分類率從1.41%飆升至約20%,凸顯了強制措施的效力。

學者分析認為,北京強制垃圾分類政策成功的關鍵在於「政策執行邏輯的轉變」,即將政策從自願性轉為約束責任(郭施宏、李陽,2022)。為了便於理解,以下簡述其「實現機制」的三大支柱,主要包括「建立社會共識」、「轉變激勵模式」及「創新監督手段」。

建立社會共識

政策執行者向全社會清晰地傳達垃圾分類的目的,強調垃圾處理的優先次序原則,即源頭減廢而非末端處理。透過立法和宣教手段,將這一原則滲透到公眾的日常生活中,從而激發公眾的集體責任感。相關部門透過使用直接且易於理解的信息傳遞方式,如「貼地」宣傳標語,結合新媒體工具,強化垃圾分類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促使公眾產生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

轉變激勵模式

市政府從「正向激勵」轉變為「負向激勵」,意思是減少對普通廢棄物分類的獎勵,轉而強化生產者責任制,對難以回收和處理的廢棄物有財政支持,以上目的是透過市場激勵引導大家參與垃圾分類。另一方面市政府也具象地傳達垃圾分類政策工具的強制性信號,處罰規定、處罰方式等內容,對公眾的非法扎垃圾行為形成威懾和約束。

創新監督手段

去匿名化是「創新監督手段」的宗旨。採用現代技術手段如視訊監控和智慧垃圾桶,提高垃圾投放和處理的透明度。 部門也促使居民互相監督,方法是將垃圾分類績效與奬勵掛鉤,令他們有精神和物質的回報,提升集體行動持續性和降低行動成本。 在此誘因基礎上,相關單位亦制定落實對於物業的獎懲辦法,做得好的物業公司進行物質獎勵、稅費減免;做得差的物業公司便要接受懲處,並受到通報評論。學者認同此等社會監督比行政監督更靈活,各個社區可以依據自身的特點,透過充分的公眾協商採取符合本地情況的監督方式。

儘管北京在實施垃圾分類政策中取得顯著進展,但仍存在挑戰。有田野考察的報告指出部分地區居民對於「撤桶並站」的政策理解不足,令反對聲音不絕,況且,社區幹部,部分仍對政策仍存有誤解,這令「解說」工作不到位。

有學者提出(郭施宏、陸健,2020),北京出現反對聲音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政策的價值導向過於強調居民「自覺」,缺乏向各大眾灌輸環保的宏觀意識。學者認為政府和企業在環境教育和承擔社會責任上,應有更明確的規劃和表述,這對於培養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至關重要。這些問題提醒我們,即使是北京的案例,也需要不斷改善公眾教育。

在垃圾管理的政策上,北京在過去的經歷與香港目前面臨的挑戰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香港否可借鑒北京的做法,逐步克服挑戰? 無論如何,香港需要每一位市民的參與和負責,將垃圾分類政策的推動視為全民共同的責任,從而在環保進程中取得實質成效。

資料來源

郭施宏、李陽. (2022). 城市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政策執行邏輯研究. 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垃圾分類的多元主體參與機制研究.

郭施宏、陸健. (2020). 城市環境治理共治機制構建–以垃圾分類為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2020(5/6).

陸健. (2019). 從自願到強制:中國垃圾分類政策的回顧與反思. 世界環境, 2019(5).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1, 五月 13). 垃圾分類一周年成績單來了!. Retrieved from https://www.beijing.gov.cn/gongkai/shuju/shudu/202105/t20210513_2388837.html

文:葉浚生

民主思路地區幹事,元朗分區委員會委員。專注研究青年事務、環保議題。認為只有在尋求共識同時尊重差異,才能促進社會進步。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