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孔子言行之影響(14) 文:香港牛

既然我不是孔儒門徒,還為何仍要講孔子?人總會回首,檢視自己的成敗。少時嘗過三餐不繼,青年時不知求學之好,一心只想到達工作門檻(中學會考五科合格),草草畢業找收入,蹉跎五年學習生涯無用腦。在工商戰塲撕殺多年,深知所學雜而淺。五十歲後,偶爾進入論語世界,難以自拔,既省以往言行之過錯,亦每每思其文之可疑處,為求佐證,孔子之教言,愈挖愈多,觸及禮記,左傳,荀子外,以及眾名師解讀等書,亦把孔子言論各文稍作歸類。其中發現有幾個字的含意與現今社會有脫節的,例如「文」與「藝」。

我所讀的中學,乃全香港首間中學,當年每天早上例會,都可見到禮堂橫額的一行中文字,「志於道,據於德,依于仁,游於藝」。以前只考慮「遊」的意思,忽略了「藝」的含意。相信絕大部分人都如我,把「藝」解作技能。坊間,網上直把「藝」指「六藝」。

我不知是誰引導世人把「藝」鐵定於「六藝」之解義。更不知是誰肯定孔子有「六藝,六書」之教。我目前只認同有「詩,書,禮,樂」之教,春秋是有孔子評事論人的述記,但孔子沒有拿來作教材。因為論語和禮記兒乎不見易與春秋之評論或引論。

那麼「藝」在孔子時代又會是什麼呢?在回答孔子時代之「藝」是什麼之前,先看涉及「藝」的四則論語。

(a)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歟?」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歟?」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歟?」曰「求也,藝。于從政何有?」

(b)子曰:「志于道,據於德,依于仁,游於藝。」

(c)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

(d)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藏武仲之智,公綽之不欲,卞荘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如果「藝」是技能,是六藝,那麼有技能便可以從政了嗎?鞋匠,女紅,農圃不是有技能嗎?如果「藝」是技能,與孔子之道有何重要関連?『不試』是什麼?與藝的相関點是什麼?在孔子眼中,智,不欲,勇與「技能,六藝」如何可以結合為成人?

各位看官且把「藝」字作「規矩制度」於上列四則論語,解讀如下:

(a)季康子問孔子:「子路可以從政嗎?」孔子說:「子路此人,性格果敢。做官有何不可?」問:「子貢可以從政嗎?」孔子說:「子貢此人,思想通達。做官有何不可?」問:「冉有可以從政嗎?」孔子說:「冉有此人,通曉規矩制度,當官有何不可?」

(b)立志於道,據守於德,依附于仁,遊學於規矩制度。(亦禮也)

(c)『牢』可能是上節太宰的『宰』之錯字。但牢是誰不重要。倒是「不試」為何會被坊間與網路定為『不被委取為官』?總之,就是「絕不懐疑前人會出錯。我綜合孔子言論,我敢說這個『不試』是「不市」。孔子性格不會喜歡做買賣,而喜歡鑽研「禮儀、規矩、制度」的藝。

(d)完美的『成』人,在孔子眼中,除了智,不貪,勇敢之外,當然要懂「禮儀規矩制度」的「藝」。文之以禮樂的「文」是指「教導」,教之以禮儀與樂聲含意。例如鼓聲進,金聲退。有一節論語就有客人訪主家聞樂而作出之禮儀。

而且「藝」是規矩制度的含義,不是我臆測而來。希望各位看官抱著毋必、毋固、毋我來看「文」,「藝」與「樂」的含意。

文:香港牛

一個自幼不信神靈,大半生為口奔馳的香港人,眼見青年人思維被毒害,故立願發揚好文化。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