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內地客來港,治標不治本 文:陳凱文

之前的文章提到,香港由於「一國兩制」的屬性,內地旅客訪港便不再屬於「內循環」,而是屬於離境消費,所以無論從創匯的角度,還是以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的定位而言,入境簽證又比內地相對寬鬆,旅遊業便應以吸引外國遊客為焦點,而非要中央幫香港的手,去搶其他內地城市的旅遊生意。可是香港自2004年開放自由行以來,當時低迷的經濟雖被盤活,但整個旅遊業態也形成了路徑依賴,只想一心把香港變成特賣場,造成現時旅遊乃至消費市道的窘境。

若從自由經濟的角度來看,即使中央或港府不出手,沒有任何幫扶,現時消費市道所面臨的窘境,市場最終亦會自行調節,只是調節必然會帶來陣痛,亦會有商家在此一汰弱留強的過程中損手離場,因為過去專門做自由行豪客生意的店舖,例如:金舖、名錶和名牌服裝店,還有出品和服務不佳的食肆,都會因此而結業。當然,吉舖率上升亦會造成減租壓力,失業率亦會被推高,但是這些負面經濟因素,亦會帶來經營成本下降,屆時新的商家便會入場,市場亦會因此而有所調整。

正因如此,本欄才會在之前的文章中指出:中央之前接納了港府的請求,提升內地遊客訪港購物的免稅額,其實是在養懶港商,因為在某程度上而言,無論是開放更多自由行的內地城市,抑或是提高訪港消費免稅額,都是吸引內地旅客訪港,以此為香港的旅遊業乃至消費市道「輸血」,只是如此一來,香港旅遊業界更沒改變客路的誘因,消費和飲食業亦可能因為有新的客源,繼續不思進取,不再致力於提升商品和服務的特色和質素,市場汰弱留強的過程,便會因此而被打斷,最終窒礙了市場的自行調節。

另一方面,如此的「輸血」方式,其實未必能讓普通老百姓受惠,因為現時消費市道所面對的窘境,並非純粹源於內地旅客不南下,而是店家的經營成本當中,租金往往佔了大頭,特別是對於中小企而言,基本沒啥舖租議價力,只能透過壓縮其他成本,如:減少聘請人手、降低工資或來貨質素,或者加價來轉嫁舖租成本。是故,現時港人何以說北上消費更具「性價比」,很大部分的成因,其實是源於「舖租溢價」。

大家試想一下:先不說深圳店舖較寬趟跟舖租的關係,部分食肆在午餐或晚餐高峰期要求客人「搭檯」,乃至提出限時,因而引人詬病,但是店主在計翻檯率時意圖賺到盡,很大程度上亦是跟舖租有關。另一方面,雖說每當有人提到北上消費,都會拿香港的服務質素說事,但是不能忽略的是:服務質素和工作強度,往往跟工資高低和人手多寡的關係,而舖租的高低,則必然會間接地影響到人力成本的投入。換言之,現時的消費和飲食市道低迷,最終其實還是會回到了土地與房地產問題。

在此情況之下,當我們談到中央的「輸血」,便不能迴避受惠的人群。誠然,在傳統經濟學所信奉的「滴漏效應」下,刺激更多內地旅客來港消費,最終亦會令基層員工「受惠」,但這樣的「受惠」很有可能只是保住份糧。與此同時,消費被帶動起來後,誰說本地零售及飲食業將有更多生意,但是香港的稅務管制由於在回歸後已被取消,意味着老闆有更多生意後,將有可能面對加租,使新增的收入大部分落到舖主手上,店主則依舊沒資源增聘人手,或去提升服務和產品質素。

換言之,中央今次的「輸血」措施,最終可能只是治標不治本,受惠對象亦可能只有本地的食利階級。表面上而言,多些內地旅客訪港可能會刺激本港的消費市道,但也窒礙了市場的自行調節,特別是對於中小企而言,消費回升的最直接結果,是鋪租止跌回升,反而導致店主因此而增加了營運成本,繼而令他們沿用老法子開源或節流,最終造成就業崗位不升反降,基層還可能要因此面對更高的物價。由是觀之,比起表面上的經濟數字增長,幫扶措施是否能在滴漏效應失靈的當下,真的能惠及普羅市民,才是當局更應思考的課題。

文:陳凱文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