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禮而言,孔子的隔代門徒基於孔子對「孝」的重視,卻因偏重喪事的禮儀,而忽略了喪禮以外的禮儀及「禮」的本質作用和含意。禮之失義之另一原因就是這些禮節行為過多過繁令人煩,即使在孔子時代,一般人也出現徒具虛形,忘記禮之本義的情況,所以孔子自己也有觚不觚,禮不禮之呻。
孔教重禮,古之社會,青年懂不懂禮儀便反映了家底情況,家教如何。今之世代,一般禮儀罕傳自家庭,也未必傳自常規學科,卻是公關禮儀專科知識,亦足見孔教之沒落。當然戰禍,禮煩,生活壓力,教育制度也是造成禮教文化斷層的原因。
因為孔子讚譽安貧樂道的顏淵,對富貴之得,要以其道得之,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不義而富且貴,於他如浮雲。在這個恥談財利的思想影響下,歷代便不停出現鉄錚清官,日常生活也屢見貪污事,此也反映出孔教的短板,違反人性與人勢,輕視財富經濟學,對國家財富之收入與分配缺乏深入分析。在此思維框架下,出現貧窮是清高的誤區,沒有在「如何論功行賞」,「功勞與報酬收入之秤量」等問題再作深入探討。把這些思考注入官員公僕報酬與貪污關係,所以對經國濟世的層面,止步於治國在賢人的格局。產生一批批所謂賢良方正,幾乎氣死桑宏羊的空談儒生。卻止不了一批又一批的貪官污吏。
綜合孔子言行,除了「禮」,講求修德是孔教的重要環節之一,例如仁愛,忠信,孝悌,正義,謙恭,守禮等等都是君子行為的指標,可是君子之品,易行而難恒,孔子稱重顏回,相信在他所見顏回對於仁的表現是終日不離仁,其他的弟子往往是一時之間行仁。
不管如何,孔子的言行,成了君子之教,是孔教的重要承傳,可惜不想講神論鬼的孔子,也被以鬼神迷惑信眾圖利的人污染了,孝道被披上神靈庇蔭之心,更出現什麼昊天神教乃孔子所創,殊不知孔子追求聖人之行而非神偶之傳。
孔子言行對後世人的影響偏重在於品德的崇尚,仁善行為的追求,正義清廉的承傳,曾經是教師的模範。反之,孔子所重視的禮樂作用,是被忽略了,被誤用了,禮規甚至一度被視為邪惡的框架,是知識進步的束縛,是自由的枷鎖,幾乎被摧毀。即使時至今日,樂的含意更加模糊。
近年來,現政府極力推動重興孔教,但我見到一班穿古服,載高冠的人進行某些儀式,謹希望不是形式主義的孔教。是真實明白「禮」是什麼?為何要有「禮」?「禮」的層次和功能。「德是什麼?」,「何以德難持久?」明白孔子志於學什麼,對什麼不惑。這不惑是否仍有不足?
否則便不但不能發揚孔子言行的影響,甚至不能承傳孔教。
文:香港牛
一個自幼不信神靈,大半生為口奔馳的香港人,眼見青年人思維被毒害,故立願發揚好文化。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