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二重天的中國經濟 文:悠然

中國國家統計局星期一(7月15日)公布上半年中國國上內生產總值(GDP)為61.7萬億元,同比增長5%,與全年增長目標持平。

但這個不算太差的數據,在外國媒體眼中,卻是這樣的:

*BBC:「中國二季度GDP增長4.7%低於預期 改革預期聚焦三中全會」;
*日經:「國經濟增速再次放緩」;
*自由亞洲電台:「中國第二季度GDP增長4.7%遜預期 創過去5季最差紀錄」

BBC還訪問了ING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宋林,他說:「拖累GDP增長的兩大因素仍然是房地產和消費。」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經濟學家哈利·墨菲·克魯斯(Harry Murphy Cruise)也表示:「房地產市場仍然是這些擔憂的焦點。」

今天中國經濟的情況其實很簡單,房地產市場拖累整個消費市場,但新興產業卻欣欣向榮,在一縮一張之間,中國政府卻不願放水。

這陣子,我看了彭博的一個深度報道,大致對中國的經濟走勢比國內普遍的感受要好一些。主要就是在之前日本和美國都經歷的房地産泡沫爆破之後引發的經濟衰退,中國基本上是避免了,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新質生産力」代表的高科技的産出,在努力填補空缺。

大概在2018年的時候,高科技的行業佔中國的GDP是11%,預期到2026年會增加到19%,再加上電動車、電池和太陽能面板這新三樣,到2026年可以達到23%。而這個就正好是2018年房地産行業佔中國GDP的24%。

高新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8.7%,增速分別快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1.8和2.7個百分點;高技術産業投資同比增長10.6%,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10.1%、11.7%。;集成電路、服務機器人、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等智能綠色新産品表現亮眼,産量均保持兩位數增長。

我近日看了一個聯儲局紐約分行4月份發布的一個報告,評估美國的「小院高墻」(即是對中國的高科技封鎖政策),如何影響美國相關企業,最重要的是指美國供應商並沒辦法發展其他友好國家的替代客戶,也沒辦法找到美國國內的替代客戶,以替代中國。原因是中國的半導體市場全球最大,2022年佔全球31.4%,其中美國供應商佔地中國市場的53.4%。

同時,因爲美國政府封鎖的政策,造成的負面非正常回報是2.9%,轉化在股市上,美國供應商的平均損失是8.57億美元,半導體美國商家的全部損失是1,300億美元。

由此可見,即使是在美國最強的半導體,制裁中國的結果也是兩敗俱傷,從另一角度看到中國高新科技的強大。

當然,房地産行業的萎縮,確實影響消費者的信心,所以還是需要想一個辦法,如何在堅持房住不炒的大前提下,可以修復資產負債表,讓大眾重啓信心可以消費。

本來方法很簡單,各國已實行多年,就是印錢放水,我看到大部分經濟學家的辦法也就是發錢,但中國政府一直不為所動。

要知道,中國頂著房地産下行實現了5%的增速,這成績放在全球是多可怕,相比之下,歐洲乃至全球不少國家是貨真價實的大通脹和消費大幅降級。

所以中國現在是冰火兩重天,高新科技熱火朝天,從業人員收入高;但房地産和相關行業要麽失業要麽减薪。

而且中國突飛猛進的新産業,如果國內的消費不能擴張只能靠向外出口擴張的話,又會引發美歐的貿易保護主義,從而給發展和轉型帶來阻力。

現在國內的就業問題,是幾個結構性特點交替出現:

一)低端工作招工難,年輕人不願意從事;

二)高技術産業自動化程度較高,不需要那麽多人,需要的也是高技術高知識人才;

三)互聯網/AI/自動化等新技術客觀上導致交易中間層太減,以往從生產到消費中間有多層分擔工作,批發商也有多個,但現在的網絡平台減少了中間商。

說白了,今天的失業問題是中國發展太快所致,而很多上年紀的人根本沒條件學習參與新産業,尤其是大量教育水平偏低的從業者,他們的就業只能依賴傳統行業和服務業。以前房地産催生了了大量服務和中間環節,現房地産下行不僅會影響基建,也會影響建築和服務業。

文:悠然

學研社成員、傳媒人、經濟人,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現爲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