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公司創新高 應引導企業配合未來發展 文:劉信

早前,本欄嘗試透過特首李家超及政府的零售數字指出香港正在轉型,最近有更多數字透露出相關情況。而現時的經濟轉型,比起過往1997年回歸後所講的轉型至「知識型經濟」難度更高,未來對企業及人材的需求,必然比過去更廣,政府及建制派應如何引導一眾社會新鮮人、傳統中小企、企業家等等不同的持份者成為香港經濟轉型的一部分,可能是未來十年衡量香港經濟成敗的關鍵。

公司註冊處上周發表統計數字,指2024年上半年新成立的公司總數為66734間,截至今年6月底,在香港註冊的本地公司超過144萬間,創下新的歷史新高。如此良好的成績,政府隨即表示證明香港經濟穩步上揚,算是呼應李家超早前所講「10間執笠,16間開張」的說法。

香港經濟百花齊放,要解讀香港經濟時必須從多個數字入手,例如有媒體報道今年首季共有20000間企業撤銷註冊,而強制公司清盤案及破產案的統計數字於本年一月按年亦有50%的增長,以至甲級寫字數空置率一直仍然高企。

這些數字反映的是,現時香港有很多新公司新企業,可能是不少市民在香港政府持續創造經濟機會時,看到不同的機會而創立。但與此同時,清盤數字亦暗示現時不少舊經濟正部入寒冬,例如每次長假都會吸引媒體報道其苦況的餐飲及零售業。

但過多傳統中小企倒閉,對香港經濟發展絕不是一件好事。不少中小企在香港扎根多年,已經具一定規模,若然太多中小企同時間退出市場,對香港整體產業鍊甚或就業率都不會理想,甚或在香港經濟成功轉型,便會因太多中小企無法轉身而拖累本港經濟。

所以香港政府在未來一段時間,需要更加專注考慮如何引導這些企業轉型。疫情期間,香港政府為協助企業渡過難關推出中小企融資擔保貸款,惟疫情後許多中小企的經營數字都未回復到疫情前,甚或在還款上都有一定難度。政府應考慮在設置中小企服務的同時,引導中小企轉型配合政府近期的重點發展方向。

比方說,香港政府近年大力推動創科業務,連港投公司的投資門檻都要求標的企業回饋香港。傳統中小企在這股浪潮中,又能不能有什麼角色呢?例如他們在自身業務上,會比任何人都更了解行業當中有什麼創科需求,當中有沒有可能性,是可以運用現時香港已經發展的創科技術,甚或鼓勵部分中小企協助以至自己開發新技術呢?

文:劉信

媒體工作者,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