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兩地青年交流活動,令香港更多青少年能正確認識國家是件好事和值得推廣 文:謝悅漢

日前看到一則新聞,自7月起在香港,成都和北京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大學生文化交流與學習活動,參與計劃的有京港兩地大學生,故宮博物館院長王旭東和一些專家學者,就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文創產業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認為有助大學生對中國有重新認識。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們才知道故宮博物院如何應用數碼技術,以創新方式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原來學生內地交流計劃,在香港主要是由教育局、民政事務局及政府其他資助(例如優質教育基金)進行,至今已經推行十年。而在教育局多項交流計劃當中,「同根同心」及「同行萬里」計劃最具代表性,該兩個計劃擁有最高參與人數及獲得對最多撥款。

有調查機構研究發現,特區政府在過去十年投入了不少資源在內地交流發展上,中港兩地交流因此在不同層面上都獲得相當程度的成就,包括參與人數提升,在資源大幅增加底下,內地交流計劃在過去十年成功吸引了超過40 萬人次參與,從2008/09 學年的大約1 萬人参加,上升到2017/18 學年的接近7 萬人。

除參與學生數字外,學校參與數目亦大幅上升,從2015/16 學年的302 所,增加至2017/18 學年的535 所,增幅超過77%,相信這兩項數字至今年會再提升。

另外,此計劃幫助鞏固學生對中華文化的根,和為學生提供一個親身學習中華文化的機會,原真性及完整性比課堂上的學習相對較高,增加對中華文化的歸屬感。

此外,交流地點亦逐漸擴大,從一開始只局限於廣東省,到現在已經提供超過22 省內外的參訪地點供學生選擇,讓學生對中國的了解更全面、更完整。學生透過內地交流提升個人能力,包括在外照顧自己能力、普通話語言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等。

雖然此項計劃和宗旨均佳,但仍有相當多地方有待改革和改善的必要,大致可以歸納為規劃、執行、檢討三個層面。規劃層面方面,需理順兩地政府政策期望;內容需要與時並進、尋求不同切入點,方能吸引更多學生参加或重複參加;執行層面方面,制度上需要引入熱心教師,以及內地交流的招標政策以「價低者得」為主要原則,令到水準参差不齊,甚至影響學校及學生再次參加交流的意欲,同時也會降低教師的熱忱;要經常檢討和制定完善系統,廣納參與者回饋資訊,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少年强,則國家強」,相信在佔中及黑暴期間,有不少青年和學生,受到教協和黄絲教師煽動和誤導,参與狂熱暴亂和破壞社會法治安寧,最終受到檢控或被判入獄,令人生留下污點。今日教育局及各大學和中小學,積極参與中港两地交流活動,只會增進學生們感情和對國家國情進一步了解,有百利而無一害,希望中港兩地政府繼續大力支持這類有意義活動。

文:謝悅漢

資深媒體人,經常有作品登在《亞洲週刋》及內地《今日頭條》網站,著作包括《水泥森林中吶喊》(天地圖書)及《香港仍有善心人》(大公報)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