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德國人也想買中國汽車 文:悠然

歐盟委員會於上月(10月)29日正式宣佈結束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並作出了一系列裁決。

我細看了通調查內容,發現該調查的核心焦點在於,歐盟認爲中國電動汽車的價值鏈從「不公平補貼」中受益,從而對歐盟內部的電動汽車生產商構成了「經濟損害威脅」。基於這一認定,歐盟決定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實施爲期五年的反補貼稅措施。

具體來看,歐盟委員會對比亞迪、吉利汽車和上汽集團分別徵收了17%、18.8%和35.3%的反補貼稅。這一決策顯然將對這三家企業在歐盟市場的競爭力產生顯著影響。其中,上汽集團所面臨的稅率最高,達到35.3%,這意味着其電動汽車在歐盟市場的售價將不得不大幅提升,進而可能影響其銷量和市場佔有率。

除上述三家企業外,歐盟還對其他中國車企採取了不同的稅率策略。對於那些未接受抽樣調查但配合歐盟調查的中國車企,歐盟將徵收20.7%的反補貼稅。而對於那些未配合歐盟調查的中國車企,則面臨更爲嚴厲的35.3%的稅率。這一區別對待的策略,或許是為了鼓勵更多的中國車企積極配合歐盟的調查,以爭取更優惠的稅率待遇。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特斯拉作為在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品牌,也被歐盟徵收了7.8%的關稅。儘管這一稅率相較於其他中國車企而言較低,但仍然對其在歐盟市場的競爭力構成了一定的挑戰。特斯拉作爲全球領先的電動汽車製造商,其在歐盟市場的表現一直備受關注。此次關稅的徵收,無疑將對其在歐盟市場的擴張計劃產生一定的影響。

回顧今年7月4日,歐盟曾臨時對華汽車加增關稅。與此次反補貼稅相比,兩者在稅率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這一事實說明了幾個關鍵問題:

首先,歐盟保護自身高價值產業鏈的決心依然堅定。儘管車企普遍反對加增關稅,擔心這將導致他們失去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但歐盟在權衡利弊後,仍然選擇了優先保護歐洲本土的產業鏈和附帶的就業、稅收等利益。這一決策反映了歐盟在全球化背景下,對於維護自身產業安全和經濟利益的堅定立場。

其次,歐盟此舉仍然是一種策略性的舉措。通過徵收反補貼稅,歐盟希望中國車企能夠加大對電車和電池產業鏈的投資,並考慮在歐盟本土進行生產。歐盟期望通過這種方式,推動中國車企的技術轉讓和本地化生產,從而加強歐洲在電動汽車領域的競爭力。

然而,關稅只是問題的一部分。實際上,歐盟還需要關注隱形的非關稅壁壘。在這方面,日本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儘管日本名義上幾乎沒有汽車關稅,但無論是中國車還是歐美的汽車,都很難在日本市場佔據一席之地。這背後隱藏着複雜的貿易壁壘和市場準入問題。因此,對於歐盟來說,僅僅關注關稅是不夠的,還需要更加深入地瞭解並應對各種非關稅壁壘的挑戰。

最後,高關稅並不能挽救歐洲的汽車工業。特別是在當前去工業化下行週期的背景下,歐洲的汽車工業面臨着嚴峻的挑戰。儘管歐盟希望通過徵收高關稅來保護本土產業,但這種做法很可能會適得其反。高關稅將增加本土車企的生產成本,降低其市場競爭力。同時,歐洲封閉自己的市場將阻礙國際資本的流入和技術創新,從而加速本土產業鏈的瓦解。

相比之下,中國作爲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之一,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潛力。許多歐洲車企已經開始意識到這一點,並加速在中國市場的投資。例如,大眾汽車就已經開始在中國設立工廠,並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這種趨勢不僅符合全球化的發展潮流,也是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必然選擇。

我可此下一個結論,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反補貼稅的做法,反映了其保護本土產業的決心和策略性考慮,但長期來看(可能不多於五年),這種做法並不能挽救歐洲的汽車工業。相反,它可能會加速歐洲車企的投資轉移和市場封閉,從而進一步削弱歐洲在全球汽車市場的競爭力。

在此說一個有趣調查:

上個月,全德汽車俱樂部調查1079名成年司機,調查顯示,在電動汽車領域,高達80%的受訪者計劃購買中國製造的產品。此外,即使高端車駕駛者也不排斥購置中國汽車,佔比達到60%。其中83%的受訪者表示,購買中國品牌汽車的主要原因是價格優惠,其次是技術創新(55%)以及設計具有吸引力(37%)。

當然也有反對的,反對意見主要包括對中國汽車的一般性保留(54%)、維修和經銷網絡覆蓋面太窄(40%)、質量欠佳(39%)和數據保護(26%)。全德汽車俱樂部還補充道:「由於維修和經銷網絡覆蓋面依然較窄,因而特別是對於新的、較小的品牌而言,未來的備件供應也仍存在不確定性。」

這個調查結果是大嚇我一跳的。這是對德國人調查,德國人對德國車的自豪程度毋庸置疑,德國車質量好,品質高的品牌效應一直是德國製造的門面和集中體現,但現在德國人對中國汽車的看法卻大為改善。

事實上,中美貿易戰的這6年打下來,影響就是美國爲中國製造持續的打了一場馬拉松式的廣告,從華爲到比亞迪,從光伏風電到電動車,都是如此,就像兩個頭部品牌的激烈競爭反而導致後面的牌子銷量下降一樣,全世界的人的對中國製造的心理印象已經實現了大扭轉,把本來需要10~20年才能實現扭轉的東西。

因此,歐盟其實是在找死和等死間選擇,它如何與世界最大工業國-中國交往、合作,並探索共贏之道?這是非常考驗歐盟智慧和判㫁力的,但留給歐盟諸國時間不多了。

文:悠 然

學研社成員、傳媒人、經濟人,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現爲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