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經濟歸咎北上消費乃委過於人 文:劉信

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最近於深圳主持座談會,席間邀請大量香港工商界人士參與。過去夏寶龍的幾次講話,都與工商界有一定聯繫,可以想像該界別在香港由治入興,由疫後新常態下重新出發上,在中央政府眼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工商界在香港之重要性,自不需提及,夏寶龍今次座談會亦多次鼓勵與會者「講真話、講實話」,明顯是想了解工商界在推動香港繁榮穩定上面對什麼難處。

其中媒體報導中的一點,是有與會者向夏主任表達北上消費潮流對香港經濟的影響。筆者卻要表示大力反對,不下一次提及如果過度放大該論點,是繼續將香港經濟面對的困景委過於人。

根據入境處數字,2023年全年港人錄得7200萬人次的出境紀錄,當中約有5300萬人次出境往內地旅遊。乍看數字的確令人震驚,平均而言每月就有超過440萬人次出境內地,即接近有一半港人每月往返內地一次。單從這個數字來看,要建立「北上消費影響香港經濟」的觀點是大有可為,特別是從這個數字過去五年一直有攀升。

但回看歷史背景,2019至2020年出現社會動亂,不少港人意識形態受煽動而敵視內地,2020年開始又有Covid-19,各地居民間流動性大減。藉《國安法》落實推行,香港民眾對內地的敵視逐漸放下,北上消費民眾人次逐漸回升。不能否認,北上人群增加會帶走消費力,然而單看過去數年的走勢,對研判問題實在不夠公允。

筆者一而再,再而三強調,港人北上浪潮其實於2019年社會動亂之前已經出現。同樣是入境處的數字,2018年香港居民出境次數已經達9200萬人次,對比起2023年全年出境的7200萬人次,2018年港人離境次數及人次對比2023年更多,但2018年餐飲業及中小企沒有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北上消費帶走消費力可以是原因之一,但絕不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北上消費浪潮一直存在。

指控北上消費是香港經濟未能真正走入繁榮,內裡其實更反映傳統香港人對內地的「優越感」思維。在中國大陸,民眾穿梭於城市與城市,省與省之間,走入大城市的傾向十分常見,不論是旅遊、消費、學習、工作,還是生活,這是一個國家及城市發展的必然定律。即使香港對內地消費有溢價,香港業界為何不能用「價格」以外的賣點成功吸引民眾。單純歸咎於北上消費,實際是將香港競爭力下降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過去即使有北上消費浪潮,但因有大量內地旅客來港支撐經濟,資產市場相較現在還處於高位等等不同因素,香港經濟當時還是處於不錯的階段。當北上消費浪潮在疫後回復,內地旅客來港的復甦步伐遲遲追不上,政府反而應該想一想,香港較之於內地各城市的競爭優勢何在,一如夏寶龍主任所言,香港要想方設法加快旅遊業升級才能舒緩香港中小企特別是餐飲業的燃眉之急。

然而要將香港旅遊升級,重新吸引內地以至海外旅客,對現今香港政府而言似乎有一定難度,因為當見到最近郵輪碼頭猶如「春秋二祭」般再出現交通問題,在推行新政策之前,反倒想想如何確保現行政策能暢通運作,避免再間接「唱衰香港」才是正道。

文:劉 信

媒體工作者,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