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經濟的邏輯與成效 文:陳進雄

香港政府最近積極推動熊貓經濟,希望透過熊貓的魅力吸引更多旅客,從而振興經濟。然而,這一策略的成效及其背後的邏輯值得深入探討。

熊貓的吸引力

目前,全球大熊貓數量最多的地點是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及重慶動物園。重慶動物園擁有22隻大熊貓,繁殖成功率高達31胎。相比之下,香港僅有6隻大熊貓,數量明顯低於前者。此外,國內外各地的動物園和繁育中心均有大熊貓,這使得香港的熊貓吸引力存疑。政府是否能夠清晰地界定推動熊貓經濟的關鍵績效指標(KPI),例如預期的旅客人數和經濟收益?

過往振興計劃的成效

回顧過去政府推出的旅遊振興計劃,如「夜繽紛」、「遊輪碼頭」及「美斯訪港」,大多數未能如預期見效,旅客人數仍未能恢復至2018或2019年的水平。更令人擔憂的是,香港市民在有空閒時間時,選擇前往深圳或海外旅遊,進一步打擊本地的零售及飲食業,形成惡性循環。

財政考量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最近表示,香港在2024/25財政年度可能面臨約1000億元的綜合赤字,這一數字比年初預估的481億元高出逾倍。在這種財政赤字的情況下,政府必須謹慎運用資源,以刺激經濟。隨意的資源投入不僅可能造成浪費,還可能引發市民的不滿和反感。

總結來看,熊貓經濟的推動是否能實現預期效果仍有待觀察。香港必須尋求更具創新性和可持續性的旅遊策略,才能真正吸引遊客並振興經濟。

文:陳進雄

是一個香港智庫組織 民主思路理事。從事醫療科技行業多年。在2019及2021年參加地區選舉,期望可以為我們下一代帶來優質民主。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