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年代:重新思考教師的角色 文:鄧家豪

2024年12月20日,香港蓮花同鄉會主辦的第一屆《深港教育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完滿結束。是次座談會由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培協)、香港福田青年會、深圳市華強技術學校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附屬天健小學等機構協辦。座談會得福田區台港澳事務局局長李恒及香港教育大學協理副校長楊少詩教授致辭,並邀得多位學者專家就「深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相關專題演講。不少講者分享的內容都涉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發展及應用,乃至其對教師及學生的影響。

人工智能技術揉合傳統教學

「人工智能」發展飛速,逐漸重塑各行各業的生態,教育也自不例外。幾位講者不約而同展示了有關人工智能應用於語言教學的案例,而其中又往往離不開人工智能快速生成內容的技術和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的互動功能。

與教科書截然不同,練習是學生學習的「消耗品」,「出題目」一向是教師耗費不少時間的工作。馮穎匡博士分享了多個人工智能「出題」程式,只要教師輸入關鍵字和清晰指令,轉眼就生成大量題目,大大提升出題效率。當人工智能「出題」的技術不斷改進,針對學生學習需要和進度的「量身定制」練習將不再是幻想。更精密的「因材施教」因為人工智能輔助,在設計練習方面得以實現。除了「出題」,人工智能亦可「生成」教師所需文章和素材,減輕教師預備上述內容的負擔。

人工智能與人互動及對話的能力也填補了現存教育模式的一些空隙,林丹博士就展示了配上人工智能的「對話」能力,一本圖書頓時「活」起來,可以與讀者互動及對話,激發讀者提問和分享心得。人工智能和讀者互動不受地域和時間所限,可以隨時隨地按讀者需要互動。另外,這類專為「伴讀」開發的人工智能特別能掌握互動的節奏,能適當地引導讀者反思內容,甚至抒發己見,令「閱讀」變成一種雙向學習的方式。

教師角色轉變

就上述兩個範例可見,人工智能令教師的傳統工作壓力減少,教師的角色也定必隨人工智能日益普及而改變。以往,教師掌握「知識」的程度可能會嚴重影響其教學表現,得到人工智能輔助後,不同教師都有想約的「知識根底」。教師相比知識的直接傳授者,邁向學習伙伴和引導者的角色。

教師和學生都是有血有肉的真人,會犯錯,有情緒,這正是人工智能無法取代教師的原因。所謂以人為鏡,教師正是學生的楷模,教師一言一行,都影響學生。 學生透過與教師相處,觀察教師言行,與其並肩,相互影響後塑造自己的特質。教師與學生都是有喜怒哀樂的人,彼此共情,也能共鳴,人工智能的「完美無瑕」正正是其無法「為「人」師表的原因。

由此可見,教師在人工智能年代將成為學生學習旅途上的「導遊」和陪伴者,要在鼓勵和促進學生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學生在學習旅途上要一個年長且能體會其心路歷程的伙伴,教師正是這個角色的不二之選。作為「前輩」,教師將陪伴學生前行,言傳身教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支持和敦促其發揮所長,以生命影響生命。

人工智能的應用無疑將革新教育領域,但教師的人文關懷、同理心以及對學生生命的深刻影響,將永遠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新時代,教師要符合新定位,發揮不可替代的影響力,引領學生走向更加豐富多彩的未來。

文:鄧家豪

青海省青年聯合會委員、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兼副主席、深圳市寶安區人力資源局大灣區職場導師、香港特别行政區屯門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委員、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兼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董事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理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兼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