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小紅書》的美國人 開啟了中美人民大和解 文:悠然

美國政府的TikTok禁令引發的一股意外流量,就是持續不斷地有美國人涌入《小紅書》,這些名為TikTok難民(TikTok refugee)總瀏覽量已經超過了12億。美國人的說法是:「你們要搞死TikTok,結果大家找到了一個真正的中國APP,你們覺得TikTok對美國進行什麼狗屁意識形態滲透,現在好了,不需要滲透了,叛逆的美國人直接進入純正的中國網絡空間。」

有趣的是,這個不僅是對我們這些看戲的人措手不及,還包括歐美的媒體、智庫和專家。

像CNN、CNBC、FOX、FRANCE 24等歐美媒體目前能做的就是科普什麼叫《小紅書》?

FOX新聞到美國街頭採訪了一些民衆,問大家怎麼看?一名女子說:「我不知道它(小紅書)是否與TikTok一樣,但我會去試試看。」

法國FRANCE 24 在演播室裏請來了一名專家,而這名專家所謂的深入分析,就是將《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的文章摘要讀一遍完事。

總體來看,一些歐美媒體話裏話外都帶着一股冷戰味道,將TikTok 難民涌向小紅書視爲國與國對抗的勝敗。不過,最過癮的不在這裏,最過癮的是中美兩個人民直接「大對賬」,就是對比各自生活的數據,如午餐價錢、學費、交通費等。

這對中美兩國人民都是震撼教育。

當美國人目睹中國人日常生活的點滴,尤其是那些隨手分享的飲食起居照片時,他們感到十分驚訝。這些日常對於許多美國人來說,竟是前所未聞的:

原來中國人擁有的房子是真正屬於自己的,一旦購買,就無需每年繳納一大筆費用。(對應美國的房產稅)

中國的教育費用也遠比他們想象的要低。從小學到初中,中國實行義務教育,大學學費也僅需幾千元人民幣,無需背負沉重的學貸。對於貧困學生,中國政府還提供無息助學貸款。更令人驚訝的是,在中國,公立學校往往才是教育質量的佼佼者,這與美國的情況截然不同。

此外,中國人幾乎每天都能隨時掛號看病,掛號費僅需十幾元人民幣,住院一周的費用也僅為幾千元。對應美國,預約醫生往往需要漫長的等待,有時甚至半年都預約不上。即使預約成功,醫生的諮詢時間也往往十分短暫。而收到的醫療賬單,動輒幾千美元。更令人咋舌的是,叫一次救護車的費用也可能高達幾千美元。

同樣對中國人而言,「對賬」之後也大受震撼,大開眼界,這些專有名詞也是中國第一次知道的,如:

「午餐貸」:美國有部分學生因經濟困難,連午餐都負擔不起,只能選擇貸款來解決這一問題。

「496工作制」:意指美國部分人每天清晨四點就開始上班,打兩份工,直到晚上九點才下班,且一周工作六天,無休無止。

「雨水採集費」:在美國,如果雨水落在你的院子裏,你可能需要為此支付費用。

「精神痛苦費」:當美國人在看病時情緒失控,對醫生哭泣,影響到醫生的精神狀態時,他們可能需要支付額外的費用。

「母嬰接觸費」:在美國,如果母親在生育後沒有提前說明,想要親親抱抱自己的孩子,可能會被收取費用。

「賣血讀書」:在美國,有些大學生因為學費和生活費不足,生活陷入困境,他們選擇賣血來維持學業。有些女大學生在賣血後,只為了用所得的錢請兩位同學喝杯咖啡。

「種菜違法」:在美國,如果你在自家院子裏種菜,可能會違反法律,並因此受到重罰思。

「付費坐牢」:在美國,坐州牢也需要支付費用。很多人坐完牢出來後,因為這筆費用又背上了新的債務。

中國人夢想中的美國和現實的美國,出現了極大的反差,美國人其中一個留言可堪回味:「他們(中國人)可以吃到一美元的豐盛早餐,中國人的食物品類之豐盛、選擇之廣、價格多低廉,美國人根本無法想象……他們就那樣把新鮮的肉、海鮮、蔬菜水果放在菜市場、生鮮超市裏賣……我們美國人吃的什麼狗屎?」

這個令我想起了「恩格爾系數」(Engel’s Coefficient),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的變化得出一個規律: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的比例就越大,隨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

據這個系數,曾經有不少評論指中國人收入的一大部分用在吃上,所以是典型的發展中國家;美國居民把主要收入用在學習、旅遊等精神生活上,所以是發達國家。

直到經歷了「大對賬」的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原來美國人的日常開銷是如此沉重:房租、水電費以及網絡費用高昂,讓他們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一個普通的美國人,每月在網絡、通訊、水電上的支出就高達610美元,這使得他們在飲食方面的預算不得不控制在僅有的600美元之內。因此,美國人手中並沒有閒錢可花,他們在飲食上的選擇自然變得十分緊湊。三文治、咖啡以及幾片生菜葉子就成了他們的常態,這並不是因為他們追求美食或健康,而是因為經濟條件有限,他們只能這樣節衣縮食地過日子。

這裡有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冷知識:中國的農業人均GDP已經超越了美國,而且是「人均」層面上的超越!

據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的人均農業GDP高達914美元,這一數字已經是美國的1.36倍。到了2022年,中國的人均農業GDP更是進一步拉大與美國的差距,達到了美國的1.4倍。更令人驚嘆的是,在2021年,中國人均每日的蛋白質供應量已經超過了美國,以125.56克的數據位列全球第九。

此外,在飲食消費方面,中國人也遠遠超過了美國人。中國人均每年消費的蔬菜量達到了440公斤,而美國人則僅有77公斤;中國人均每年消費的水果量為221.68公斤,也遠超美國的110.67公斤。

我曾在美國生活過一段時間,這些年也在《堅料網》科普以下信息:

*美國的房價沒你們想象的那麼便宜,房產稅等是香港人想象不到的大支出。

*美國的高等教育和醫療價格遠遠超過工薪階層能承受的水平。

*美國人在食品裏,只能在健康和廉價之間二選一,窮人沒資格談食品安全。

*美國沒有帶薪產假,窮人生完孩子過幾天就去上班是常態。

*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普遍又深入。

*美國社會存在大量或明或暗的政治正確,像在香港一樣大嘴巴,會死得不明不白。

*美國在疫情後通脹極其嚴重。

*美國的高GDP是靠教育、醫療、法律、保險、金融和房地產撐起來的,這些行業賺的錢越多,普通人生活成本越高。

但我科普了這麼多年,不如一次中美「大對賬」,實際上,相對中國人而言,美國人有更昂貴的學費和更糟糕的基礎教育;更廉價的木頭房子和更高昂的房產稅;更高的食品消費和更爛的食物。

看來湧入《小紅書》的美國人,意外開啟了一個新世界。

文:悠 然

學研社成員、傳媒人、經濟人,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現爲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