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這座城,向來不乏繁華與喧囂。然而,繁華之下,亦有青年仰望星空,却徘徊在前路茫茫。此番政府提出在啟德原方艙之地打造「青年驛站」,可謂一道新光。若把它經營得好,既能引進外力,也能激發本地青年的底蘊。但若弄不好,怕就只剩熱鬧片刻,丟下冷寂一地。
多元交融:以新火點舊薪,外來互補
香港自稱國際都市,殊不知不少青年卻仍緊閉心門,在這彈丸之地裡兜兜轉轉。「青年驛站」若真能網羅內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同時鼓勵本地青年大膽闖入,彼此激盪之下,自會摩擦出新奇火花。有人說,外來者往往帶著「破陋」的直率衝勁,偏偏本地青年又有著周全思維與金融底蘊,能將兩者融為一體,豈非強力興奮劑?一旦成功嫁接,或能催生出從「一城之限」邁向「多城之融」的光景。
然而,也難免令人心生疑慮:「外地青年是不是來搶飯碗的?」實則,外來刺激未嘗不是一把解剖刀,剖開香港青年表面光鮮下那些缺乏冒險的軟肋。倘若本地青年只在思考如何抱著鐵飯碗,不過自取暮氣。外地青年具異國視野、本地青年熟悉在地資源,兩者若能同桌互學,不僅照見各自不足,更可能映射出創新路徑。這般來回切磋,就像多棱鏡折射般,教香港青年看見世界,也教世界瞥見香港的另一抹亮色。
創業就業:千帆並進,機遇不再遠
「青年驛站」若止於提供床位,不過是一座閃亮招牌;唯有整合創業指導、職涯培訓、甚至人才配對平台,才能激活真實動力。青年於此汲取新知,攀接人脈,或許能一腳跨向大灣區市場,一腳踏進國際企業的大門。對本地或外來青年皆有裨益:一者得見世界之博大,一者得親近香港之底蘊。企業、院校也能從中羅致新血,豈非「三贏」?
政策配套:要有魄力,更要有持久力
時下施政部門看似出手頗多,從年輕人福利到租金補貼,一時間驟然響亮。可惜「高調始、無聲終」的舊戲碼,香港人早已看得太多。要令「青年驛站」真有生命力,政府與業界必須深化合作,找到自給自足的運行模式,否則再好的計劃,也頂多是花拳繡腿,只能撐起短暫的煥彩。唯有長期扶持、再三修補調整,讓它持續滾動向前,才能不枉政府所謂「青年為本」的諾言,或許還能開啟香港另一波創新高峰。
後續連結:才能發酵,才能破籠
要想實在成事,只憑一時熱血還遠遠不夠。「青年驛站」若只是青年匆匆住上幾天,參加幾場活動便一哄而散,那些初生的點子終將化作空氣般飄逝。反觀某些城市的「驛站」,即使人在遠方,也能通過社群互動、回流活動繼續擴大人脈。不論外地、本地青年,都能從中得到多次「再結合、再放大」的機會——這才是驛站得以長盛的原因。若香港有意步其後塵,就須下大功夫去做此「後續」,否則一旦錯過,也只不過是養出一群曾經心懷夢想、卻終究蹉跎的「籠中鳥」。
願香港青年不再在自家門口徘徊
「青年驛站」名為驛站,實則該是一張巨大的交匯網。讓來者與本地青年同坐一張桌、同辦一場活動、同築一個未來,何樂而不為?世人有時只見「拔尖人才」怎樣進港,卻忘了本地青年的可能性也需要一股外來刺激而得到激發。若能借「雙向」之力,一方有新鮮觀點,一方有在地底蘊,誰說香港青年無能?關鍵在於,香港政府與社會各方能否行動起來,別讓口號空轉。
古往今來,任何城市若要保持生機,無不善於借外力、激內力。香港貴為國際舞台,豈可讓本地青年的未來一再蒙塵?只要「青年驛站」真能在策劃上兼容並蓄、在執行上一視同仁、在後續跟進上不斷牽線,就必能叫香港青年並肩外來青年,攜手登上一處更高的山巔。到那時,人們或不必為誰是外地、誰是本地爭吵,而只為何處是夢、何處見光明而努力。讓更多青年能順著這驛站走得更遠,走向個人也走向世界的未來。
文:葉浚生
民主思路地區幹事,元朗分區委員會委員;專注研究青年事務、環保議題;認為只有在尋求共識同時尊重差異,才能促進社會進步。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