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就任後刮起颶風,撼動台灣內外,其中最具威力的是徵收高關稅。第一波宣布對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的關稅, 雖然暫緩實施(加拿大、墨西哥),目的只是讓美國取得逼人就範的談判空間。他對歐盟加徵關稅磨刀霍霍,並揚言對各國徵稅範圍將推而廣之。至於要求盟友提高國防預算,向美國繳納更多保護費,也在議事日程上,勢必剋日強迫落實。
對於軍事和經濟上高度依賴美國的台灣,特朗普一方面認為是防衞上的負擔,要台灣將國防預算從佔GDP2.6%提高到百分之十,以便向美國繳更多保護費或保險費;另一方面則覬覦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認為從美國「偷走」芯片業,應該課以高關稅,不受補貼到美國設廠生產。
美國對台灣咄咄逼人,賴清德政府親美、媚美、舔美唯恐不及、不力,對於特朗普即將施加的壓力不但束手無策,還寄望訴諸友邦之佗博取美國合作互惠。
特朗普的首要對手是中國,目前擺出親善姿態,無非是先禮後兵。身處兩強相爭夾縫的台灣,在「只談價格、不談價值」的磅秤上,賴政府仍然一面倒向美國,以為基於傳統盟邦關係,可以高枕無憂,不在兩強之間尋求比較平衡的關係,反而堅持「倚美抗中」,繼續挑釁中國大陸。
其實,台灣再不去修補與北京之間的「小兩岸」關係,將無法使台灣在地緣政治壓力下取得發言權與主動權,更無法在特朗普威逼下保有一定的談判籌碼,只能任其宰割。
賴政府執持兩岸兩國政策,導致兩岸官方對話趨近「清零」,美國將台灣視為對抗中國的航空母艦,特朗普更甚一籌,將台灣視為交易籌碼,也是待宰肥羊。民進黨執迷分離主張,「脫中」意志根深蒂固,對美國則是百依百順,跟進到底。這樣偏於一端的路線如何能讓台灣能上談判桌而不至於成為特朗普菜單上的佳餚?
特朗普為一介商人,沒有價值理念的堅持,沒有理念盟友的意識,甚至不把台灣視為不可喪失的戰略前沿。他會軍售台灣,目的是賣武器賺錢,而不是為了支持賴清德「抗中保台」政策;他不想出錢出力在海外進行軍事作戰,而會傾向於通過談判來獲取美國實利。有學者指出,特朗普對華打壓有有3T「三抓手」,分別是貿易制裁、科技封鎖、台灣交易(Trade,Technology,Taiwan)。他肯定會打台灣牌,賴政府卻仍停留在冷戰思維中,以為「民主陣營」牢不可破,不知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思維根本不吃這一套。
特朗普近期與習近平通話,希望上任百天內訪華,顯示美中競爭格局雖不變,但會透過對話而不失控。他一方面宣示不會讓美國大兵捲入海外戰爭,暗示台灣不該期待美國出兵介入台海軍事衝突,另一方面又指控台積電壟斷晶片,要對進口台灣晶片課徵關稅。台灣顯將承受特朗普政治與經濟的雙重打擊。
他出言恐嚇的根本目的其實是要談判與交易,軟趴趴一定會被他吃掉,只有強硬以對才能討價還價。當下加拿大、墨西哥反抗特朗普針對美國貨加關稅,他同意延後;中國大陸對其冷漠以對,同時備好報復方案,他迄未對其揮出巨棒。
台灣民進黨面對特朗普威脅則是逆來順受,經濟部長竟然説要協助台資移美設廠,行政院長只會說「協助企業」,毫無具體對策,更無反制方案。有人戲稱,這好比別家大人打自家小孩,自家大人只會要自己的小孩配合順變。一個有骨氣而負責任的政府,至少應着眼於籌謀與美國打交道的方案,而不只要求自家企業不反抗美國,而政府也沒有任何反制之道。
文:陳國祥
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時報》特約主筆、時報育才董事長。現為傳媒顧問。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