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情懷 文:湯家驊

前陣子,聽說大埔賣雲吞的老婆婆要退休了。大家都緊張起來,她的舖頭是否要結業?不少街坊認為她的雲吞是全港最鮮美的,賣了這麼多年,一碗「細蓉」(雲吞麵)才只是28元,香港實在很難再找到同樣的雲吞麵舖了。幸好消息傳來,老婆婆的媳婦和孫女決定繼承祖業,繼續經營雲吞麵舖,我們才鬆了一口氣。

沒錯,小區的故事是瑣碎的,但也是溫馨的。記得兒時有一次在灣仔修頓球場玩耍後,發覺掉了5毛錢,不敢回家,在街上痛哭。街口牛雜麵檔的老闆看見了,走過來把5毛錢放在我手中說:「不要哭了,叔叔幫你找到了5 毛錢,早點回家吧!」滿臉淚水的我看着他,完全不知道應該說什麼。今天他肯定不會記得我,甚至可能已不在世了;但我還是記得他。

這便是1950年代的香港精神。那是一個互相守望、互相問好的年代。那些年大家都很窮,我們沒有貴賤之分。今天大家富有了,居住環境變好了,反而互不瞅睬,每天都碰面,反而如同陌路人。那種小區溫情,去了哪裏?

新冠疫情時,鄰居送來一盒口罩及一個口訊:大家小心身體!在那一刻,我彷彿回到廉租屋邨充滿人情味的年代,那種同舟共濟的精神彷彿又湧現於個別小區。也許重拾已失去了的東西至為珍貴。

在今天這通訊發達的年代,我們不需要5毛錢、不需要口罩,我們只需要一個微笑、一句問好;你會感到一份意想不到的喜悅。

轉載自湯家驊 Facebook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