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n.kinliu.hk/wp-content/uploads/2025/02/n.kinliu.hk-liu-jiancheng-0213-website-thumbnail-768x664.jpg)
近年來,香港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北部都會區的規劃更是為城市未來注入了強勁動力。然而,要讓這一宏偉藍圖成為現實,離不開規劃思維的創新、制度的改革,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正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規劃署35周年開幕禮上所強調的:“發展北部都會區牽涉到規劃思維創新、制度創新和改革、以至實施方式的靈活改變,期望社會能勇於改革、敢於破局、不斷創新。”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於2021年提出,旨在將香港北部地區打造成連接大灣區乃至世界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這一策略不僅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一步,更是應對全球競爭、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關鍵舉措。
北部都會區地處香港與深圳交界,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通過深化港深合作,香港可以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互利共贏。同時,充分利用大灣區的資源和市場,為香港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https://n.kinliu.hk/wp-content/uploads/2025/02/n.kinliu.hk-76-768x629.jpg)
規劃思維創新的迫切性
傳統的規劃思維在面對快速變化的全球環境時,顯得力不從心。要讓北部都會區的發展符合時代需求,必須在規劃思維上實現創新。
在數字時代,智慧城市的概念已深入人心。北部都會區應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規劃不能只關注硬體設施,更要關注人的需求。提供多元化的住房選擇、優質的教育和醫療資源,以及豐富的文化娛樂設施,讓居民真正受益。
在發展過程中,必須重視生態環境保護。通過推廣綠色建築、發展可再生能源,打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樣本。
制度創新與改革的路徑
發展的阻力往往來自於制度的僵化。要實現北部都會區的宏偉目標,制度創新和改革勢在必行。整合各部門審批事項,建立統一的服務窗口,減少繁瑣的手續;利用資訊技術,實現網上審批、線上查詢,提高辦事效率。
鼓勵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減輕政府財政壓力;通過市場機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多方共贏;修訂不合時宜的條例,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賦予企業和個人更大的創新空間,並提高制度靈活性,在保障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允許試點先行,為新模式的探索提供法律依據。
為了確保北部都會區的順利發展,政府在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上可謂不遺餘力。根據2023年財政預算案,政府撥款超過1000億港元用於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涵蓋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提升等多個領域。
港深西部鐵路、新界北環線等重大交通專案已納入規劃,預計將在未來五年內逐步落實,改善區域交通網絡,促進人員和物資流通。預計未來十年,北部都會區將提供超過16萬個住宅單位,其中包括大量的公營房屋,滿足不同收入階層的居住需求。
![](https://n.kinliu.hk/wp-content/uploads/2025/02/n.kinliu.hk-77-768x619.jpg)
政府推出創科發展基金,每年投入約50億港元,支持初創企業和科研專案,吸引全球創新人才彙聚香港。並預計北部都會區將新增超過20萬個就業崗位,涵蓋金融、科技、文化等多個領域,為市民提供廣闊的就業選擇。
為了確保北部都會區的發展符合預期,筆者建議強化統籌協調機制,成立北部都會區發展局,專責統籌規劃、建設和管理,避免多頭管理造成的資源浪費;加強與內地相關部門的溝通,促進區域協同發展。
建議推出更加優惠的人才政策,如縮短高端人才簽證審批時間、提供住房補貼等。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建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考慮制定嚴格的環保標準,確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並重;並推廣綠色交通,鼓勵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和新能源車輛。
攜手共進,譜寫香港新篇章
香港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北部都會區的發展為城市帶來了無限可能。但前路並非一帆風順,只有全社會勇於改革,敢於破局,以創新的規劃思維和開放的心態,才能將藍圖化為現實。
讓我們共同期待,一個充滿活力、創新、綠色的北部都會區崛起,為香港的未來注入新的動力,譜寫城市發展的新篇章。
![](https://n.kinliu.hk/wp-content/uploads/2025/02/n.kinliu.hk-liu-jiancheng-3-768x1131.jpg)
文:劉建誠
香港策劃工程師學會副會長
深水埗中南分區委員會委員
「中國夢智庫」成員
![](https://n.kinliu.hk/wp-content/uploads/2025/02/n.kinliu.hk-logo-4-768x769.jpg)
《中國夢智庫》是一間扎根特區的非牟利團體;與心存熱誠的資深義工、專家與職業專業人士們合作,攜手「說好中國故事」。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