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流」難 財政「開源」才是正確出路 文:劉信

談到香港現時的公共財政時,筆者認為諸君首先要了解香港公共財政的結構及形成,才能理解為什麼「節流」在香港至今都不是太可行的公共財政方案,即使「開源」有其難度,而且相當高。因為香港之所以出現財赤,雖則有疫情期間支出增加的元素,但實際而言大幅增加的都是一些難以縮減的支出。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字,政府支出對比疫情前的2018至2019年度,2023至2024年在5年間有接近2000億的升幅。其中有150億來自個人薪酬,500億元來自各式各樣的資助金,600億來自一般收入帳目,即調撥至特區政府新成立的各式基金之上。

又例如特區政府近年大興創科產業,設立各式基金及機構去推動,甚至在北部都會區都預留一定土地協助相關產業發展。而創新及科技基金的支出亦由2018至2019年度的15.8億元,大幅上升至2023至2024年度的59億元。

細看上述公共財政實際的升幅,可以減免的空間其實或許不是太多,例如500億元的資助金上升,很大程度是人口老化所招致。而實際上眾所周知,香港所提供的社會福利網對比全球已發展地區或國家而言,單是公屋輪候時間即使最近特區李家超宣布為5.3年有所縮減,但都難言足夠。

個人薪酬的上升在政府角度而言又難以縮減,政府在面對經濟轉型之際,不可能成為第一個推倒就業及薪酬市場的人。調撥至基金及創科發展的資金,更是用於開拓新的稅收支出,減少對賣地收入的依賴,實在難有下調空間。

「稅基」在香港是經常被討論的議題,但其實在過去幾年特區政府的努力下,各式的稅收都有一定程度增長,甚至已經超過疫情前的水平。例如2023至2024年度的薪俸稅為798.7億元,較2018至2019年度有接近190億元的升幅。即使利得稅、物業稅、個人入息稅都有一定比例的上升。

雖然相關數字的升幅,均被印花稅的減少所抵銷,但至少可以見到,相關數字的上升,在移民潮下仍然有明顯的變化,只能說是創人才創企業的結果。這些都是正確而且需要時間的方向。

從現時樓宇供應來看,至少未來數年香港物業市場都難以恢復。賣地收入、印花稅收入都繼續低迷的情況下。政府要在有限的資源,繼續擴大其他收入佔整體收入的比例,當中的不少支出就難收縮減。因為用於開發新收入來源的資金不能減,推倒就業市場政府不能做,社會安全網已經不完善又難以減少。未來人口老化問題只會日益嚴重,可以預見香港財政支出只會向上不會向下。若然政府確實有意長遠降低對賣地收入的長期依賴,將香港轉型為移民城市,廣納移民就刻不容緩。

文:劉 信

媒體工作者,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