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資港法」與「港資港仲裁」,助力香港投資者深耕大灣區 文:劉建誠

1262835747
1262835747

隨著《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服務貿易協議第二份修訂協議將於下月1日正式實施,特區政府推出的「港資港法」和「港資港仲裁」措施為香港投資者打開了進入內地市場的新大門。這一政策不僅優化了營商環境,更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自2003年簽署以來,CEPA一直是促進香港與內地經貿合作的關鍵橋樑。本次新修訂的協議中,「港資港法」和「港資港仲裁」的引入,標誌著兩地合作邁向更高層次。

「港資港法」將在深圳和珠海試點實施,允許符合條件的港資企業選擇適用香港法律。這意味著,一家英國公司與一家香港公司在深圳成立的港資企業,可以選擇熟悉的普通法作為法律基礎。這種法律選擇的靈活性,將降低跨國企業在法律適應上的難度,增強對內地投資的信心。

同時,「港資港仲裁」的推廣範圍擴大至大灣區內地9個城市。企業在發生商業糾紛時,可以選擇香港作為仲裁地,利用其成熟的法律體系和國際化的仲裁機構,加速糾紛解決過程,降低運營風險。

提升國際投資者信心

全球投資者對普通法體系的熟悉,使得他們在法律環境中感到更為安心。選擇香港法律和仲裁,不僅減少了法律適應成本,也提升了對合同執行和權益保障的信任度。這將吸引更多國際資本流入內地市場,特別是大灣區的重點發展區域。

促進香港與內地經濟融合

「港資港法」和「港資港仲裁」為港資企業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投資環境,降低了市場進入壁壘。香港企業可以利用自身的國際化優勢,結合內地的市場規模,實現業務擴張和升級。同時,這也有助於兩地在金融、科技、服務等領域的深度合作,推動產業鏈的協同發展。

優化大灣區營商環境

政策的實施將大幅提升大灣區的國際化水準,吸引更多外資企業關注並進入該區域。完善的法治環境和靈活的法律選擇,將為企業提供更公平、公正的營商條件,提升區域競爭力。

截至2023年10月,香港對內地的投資總額達到10,000億元,同比增長15%。新設立的港資企業有2,000家,較去年同期增長20%。這些數據反映出香港投資者對內地市場的信心不斷增強。

大灣區的經濟活力也日益凸顯。區域內貿易總額已突破5萬億元,跨境合作專案累計達到1,000個,涉及金額超過2,500億元。政策的出臺,有望進一步推動這些數字的增長。

政策進一步推廣的可能性

如果「港資港法」和「港資港仲裁」在深圳、珠海的試點取得成功,中央有望將這些措施推廣至更多內地城市。這不僅為港資企業提供更廣闊的投資空間,也為內地的法律制度創新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政策的實施將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法律服務中心的地位。更多的港資企業和國際機構將選擇以香港為基地,輻射內地市場。同時,人才的流動與培養也將得到促進,兩地高端專業人才的交流合作將更加頻繁。

筆者建議政府可積極舉辦政策說明會、發佈操作指南,幫助企業深入理解新措施的細節和操作流程。企業也應主動參與政策討論,分享實踐經驗,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促進政策的完善與落實。

為保障政策的順利實施,建議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建立專業諮詢團隊,協助企業解決法律問題。同時,加強跨境金融服務合作,提供多元化的融資管道,滿足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資金需求。

中小企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政府可降低門檻,為中小企業提供優惠政策和便利措施,幫助他們更好地進入內地市場。同時,搭建合作平臺,促進港資中小企業與內地夥伴的對接與合作。

在全球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港資港法」和「港資港仲裁」的推出,為香港投資者帶來了新的希望和動力。這不僅是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攜手支持香港企業的重要舉措,更是深化兩地合作、實現共同發展的戰略部署。

抓住這一歷史機遇,香港投資者不僅能實現自身的發展壯大,更能為大灣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繁榮貢獻力量。只要我們積極行動,充分利用政策優勢,未來必將迎來更加輝煌的發展前景。

文:劉建誠

法務會計師
深水埗中南分區委員會委員
「中國夢智庫」成員

《中國夢智庫》是一間扎根特區的非牟利團體;與心存熱誠的資深義工、專家與職業專業人士們合作,攜手「說好中國故事」。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