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教育應用挑戰 文:鄧家豪

2025年2月,IIEP-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規劃研究所(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辦公室)廣邀800多名教育工作者參加研討會,針對教育公平、教育創新及可持續發展三個範疇,探討數碼技術及人工智能如何影響教育。「當先進國家已經用AI輔助教學,拉丁美洲仍有30%偏遠學校依賴廣播方式傳達知識。」IIEP-UNESCO代理主任Alejandra Cardini強調「AI不應淪為特權階級的專利」,如何在技術狂潮中守住教育公平,是當代教育工作者要深思的問題。

又見「知識鴻溝」

上世紀七十年代,傳播學家Philip Ticheno提出「知識鴻溝」(Knowledge Gap)理論,在那個報紙剛開始盛行的時代,他發現一個殘酷現實 —— 社經地位高者比低者更快獲取資訊,形成認知落差。簡而言之,新的傳播資訊方式(傳播科技)進一步拉開不同社經背景的人的知識差距,而不是直觀地帶動「整體」進步。AI一如以往人類歷史出現過的「劃時代技術」,其效能卻是指數級。IIEP-UNESCO的Fernando Salvatierra就提出「付費進階版AI」和免費版有分別,將引發教育不公。

另一道隱形的鴻溝則是「數位素養斷層」——大城市教師已經能訓練AI分析學生認知模式,但偏遠地區教師和學生「聯網」都是問題。AI發展的速度,乃至當代科技的「火箭式」迭代,都是人類前所未有。以前一代人經歷的「變化」與「互聯網-AI-大數據」時代無可比擬,今天「落後」一時,隨時就永遠被甩在時代之外,所以當代的「知識鴻溝」比以往出現過的更深更闊,更難克服。

AI實現「差之毫釐,繆以千里」

AI最令人震撼之處一如其他科技 —— 極高的「效率」和龐大的「產能」,其影響人類的速度及廣度都是史無前例。筆者曾和一些教育界的朋友討論AI如何影響教育,他們都不約而同認為AI「產能」巨大,意味若其提供錯誤或不實資訊,將迅速「污染」知識之海,甚至難以被察覺。

不難想像,若AI有「偏見」,眾多依賴其吸收知識的學生甚至教師都將受到大影響。尤其是當代人習慣依賴科技,容易輕信,亦不質疑科技「生成」的文字與內容。筆者認為政府應嘗試開發「公共教育AI」,海納不同訓練數據並為之把關,供不同教育軟件開發商同步使用。筆者亦建議當局立法防止私營企業壟斷知識詮釋權,監督不同系統的「演算法」,慎防「一發不可收拾」的漣漪效應。

人類在AI充斥生活每個領域只是一步之遙,當年打著「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旗號的社交媒體如迅雷滲入現代人類文明。今天,不知幾多人受「網暴」和「過度社交」影響,但撫心自問,又因為社交媒體多了幾多個知心好友?AI如同任何工具,其本質無好壞之分,關鍵在人類是否已經準備好如何使用它,最少不是「錯用」它。

文:鄧家豪

青海省青年聯合會委員、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兼副主席、深圳市寶安區人力資源局大灣區職場導師、香港特别行政區屯門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委員、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兼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董事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理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兼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