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數星期,香港科技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正在施展混身解數,務求獲「開綠燈」籌建全港第三所大學醫學院。平心而論,三間大學各有所長,也找來海外和內地的合作夥伴,爭取增加脫穎而出的籌碼。筆者有一個大膽的假設,既然三所大學均準備充足,而且計劃全面,和具執行性,若果遴選的結果從「三選一」變為「三選二」,會否皆大歡喜,尤其是對人口老化的香港,更可透過增加醫學生名額去培育年輕醫生和護士,增加醫生和人口的比例,惠及全港。

撇開大學醫學院需要由政府資助,並由醫學會認可課程,其他條件均是較容易透過外部或現有資源取得,例如撥出土地興建、設立教學醫院、與境外醫學院合作聯合培育人才、以較具競爭力的薪酬條件吸引人才來港任教。如果要分別設立第三間和第四間醫學院,經費除了由政府撥款,再向香港賽馬會、民間基金、校友募捐、社會賢達募捐、宗教團體募捐等,也不是不可行,例如,近日某商人向香港大學捐款並冠名書院 (學院),香港的善長人翁樂善好施,如果要為現有大學教學設備進行硬件提升尋找捐款人,相信也並不是難事。
現時,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的學生是共用位於九龍塘聯合道的體育場館,其實,若果設立第三所或第四所大學醫學院,可採取共用共管體育場館模式,由超過一所大學共同籌辦,反正三所競逐設立第三間醫學院的大學,計劃周詳,可以互補,如果只由其中一所「跑出」,其他兩所的計劃便泡湯,也不能盡用另外兩所大學的相關教學和科研資源優勢,如果由超過一所大學共同營運新醫學院,結合現有中醫學、輔助醫療、醫學工程、生命科學和科研等優勢,可能與現有的兩間醫學院各有千秋。更何況,三所競逐的大學和潛在教學醫院均位於九龍區,即使另行在其他地區選址,也只是半小時的車程。醫學院的功能,除了訓練醫生外,還有訓練護士、中醫、公共衛生專才、醫學工程師、科研人員和科學家,若多於一所大學可以負責第三所醫學院 (甚至第四所醫學院) 的不同專業課程的培訓,將更能善用資源。
香港的大學既然同時取錄本地生和國際生,若果設立第三所甚至第四所醫學院,定位可以更宏大,應該放在香港以外的地方,例如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區內領先的大學醫學院,服務廣東省和港澳特區的醫療需要,並作為大灣區內的公共衛生醫學中心。
既然落實第三所大學醫學院已是共識,籌辦香港第四所大學醫學院已不是幻想,反正已有競逐、已有方案,過去,第二所醫學院的成立也只是數十年前的事,曾幾何時,香港更是沒有動物醫學課程,如今也實現了突破。合辦第三所大學醫學院,或興建第四所大學醫學院,需要破格的創新思維和真金白銀,更重要的是各校校方要放下「零和」心態,為社會福祉和市民利益為首要考慮,須摒棄捍衛大學自身資源和排名的明爭暗鬥。
文:朱家健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副秘書長、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