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的黑暴嚴重破壞香港,也揭示了國家安全漏洞對香港的重大風險,好在國家當機立斷,2020年《香港國安法》的落地,如定海神針終結了持續數年的社會動盪。2024年3月進一步完成本地立法,立法會全票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恰巧有25家國際企業選擇落戶香港,成立研發中心或區域總部。這絕非巧合,當反中亂港勢力被依法遏制,當街頭不再充斥暴力與恐懼,全球投資者看到的,是一個法治健全、秩序井然的自由港,自然更有信心以香港為基地。
香港國安法實施後,法院系統有法可依,唐英傑案等標誌性判決向社會傳遞明確信號:任何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都將受到法律制裁。這種法治權威的重建,不僅修復了社會秩序,更為香港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最基本的制度保障。正如夏寶龍所指出的:“國安才能港安,國安才能家安”,法治才是吸引全球資本、人才的紅利根基。
穩定投資環境有賴於全民重視國家安全,而這種安全意識的建立,則靠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的日積月累。這種滴水穿石的力量,正在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增量。2023年,駐港海外及內地企業數量恢復至疫情前近萬家機構的峰值,國際金融機構紛紛上調香港發展評級。這種信心的回歸,源於對“一國兩制”下法治環境的信任,更源於對香港社會不再重蹈覆轍的篤定。
特區政府深知穩定力量對香港長遠發展的關鍵作用,近年來,每一年的國家安全教育日,已不是一個簡單的紀念活動,而是社會總動員的一系列活動,譬如今年有紀律部隊開放日,警犬隊反恐演練、海關學院虛擬實境體驗等活動,預期可吸引數萬市民直觀感受國家安全體系的嚴密。這種“沉浸式教育”傳遞的信號是:穩定的社會秩序是經濟繁榮的土壤,而每個市民都是國家安全防線的構築者。
國家與特區政府十分重視國安教育的傳承,除了在地區層面推廣「地區國家安全導師」計畫,也透過教育局推行《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已將相關內容融入15個學科,校園壁報設計比賽、網上問答活動等覆蓋全港中小學。當中學升旗儀式上,學生們嘹亮的國歌聲裡,藏著香港未來的密碼。
針對不同的社會群體,特區政府設計了多元項目協助大家進一步深入了解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在街頭巷尾的巴士、地鐵上,“國家安全 穩定繁榮基石”的標語觸目可及,這讓國家安全教育早已突破課堂邊界。勞工及福利局將國安條款納入服務協定,社福機構申請場地時必須承諾不參與任何危害國家安全活動。這種“制度性嵌入”,將國家安全意識轉化為日常行動的準則。
香港已經站在“愛國者治港”的新起點上,國家安全教育絕非束縛發展的繩索,而是護航前行的壓艙石。它讓香港在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中保持戰略定力,讓年輕一代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找到身份認同,讓社會在法治軌道上釋放創新活力。
文:楊莉珊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會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