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時代大學畢業拿低保或成常態 文:吳桐山

在科技飛速發展、就業形勢嚴峻的當下,中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有報道指,全國四年間有近5000萬大學生湧入職場,就業難題日益凸顯,同時機器人技術的崛起更是讓傳統就業市場雪上加霜。然而,危機往往蘊含著轉機,美國對華貿易戰以及技術進步帶來的產業變革,恰恰倒逼中國社會在福利制度完善和內需刺激方面尋求新的突破。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規模持續增長,2025屆畢業生預計達1222萬人,四年累計近5000萬人,這意味著每28人中就有一名是近四年畢業的大學生。如此龐大的就業群體,在就業市場競爭激烈、機器人搶佔崗位的雙重壓力下,就業問題愈發嚴峻。有論者指出,就業問題的最終解決需回歸市場邏輯,而中辦、國辦最近印發的《關於加快構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的意見》正是順應這一邏輯的重要舉措。該《意見》以「市場優先」為導向,推動高校培養與產業需求對接,從源頭優化人力資源配置,為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提供了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意見》首次系統性地將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範圍。這一政策的出台,不僅體現了政府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高度重視,更是社會福利制度完善的重要一步。符合條件的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如以家庭為單位核定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於當地低保標準,且離校後2年內未就業的應屆或往屆畢業生,可申請納入低保。同時,政策還重點幫扶脱貧家庭、低保邊緣家庭、零就業家庭、殘疾畢業生等困難群體,並根據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化制定低保金額,對特殊群體額外發放分類施保金,實行「動態退出」機制。

以中國內需取代美國內需

有人認為高校畢業生拿低保,是很可悲的事情。但其實從歷史發展的維度來看,在機器人日益普及的社會背景下,大學生畢業拿福利或將成為常態。這一現象看似是就業壓力下的無奈之舉,實則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一方面,推動高新技術應用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必然選擇。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發展,雖然會取代部分傳統崗位,但也會創造出更多高附加值的就業機會。中國應順勢而為,加大在高新技術領域的研發投入,培養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專業人才,推動產業升級轉型。另一方面,完善社會福利制度是保障民生、促進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石。將高校畢業生納入低保等社會救助範圍,不僅能緩解他們的生活壓力,還能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提升自身能力,實現再就業。

此外,加大刺激內需也是中國應對當前挑戰的重要策略。美國對華貿易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對外貿易,中國可以通過加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以中國的內需取代美國的內需,不僅能增強中國經濟的抗風險能力,還能推動全球經濟格局的調整。在完善社會福利制度的基礎上,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從而激發市場活力,促進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然而,在推進這一過程中,也需要謹慎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例如,要確保福利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避免出現養懶漢的現象;在加大發債刺激內需時,要合理控制債務規模,防范金融風險。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