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政府近年面對嚴重財赤,以往主要靠賣地收益,現今地產低迷,其他方面一時又難以增加開源和收入;而節流方面亦困難重重,如果社會只是指摘官員無能,於事無補,香港經常舉辦各種論壇,卻甚少主辦「開源節流,解決貧困和長者難題」研討講座,如果只靠政府去解決問題,只是一廂情願,望天打卦。
香港的社會福利主要依靠政府稅收支付,隨著人口結構的改變,政府在2024-25年的社會保障預算達774億港元,包括綜援金和公共福利金,比2019-20年的實際開支增長49.8%。然而,在開支不斷攀升的同時,政府2019-20年度起的五個財政年度中,有四個出現赤字。截至2024年3月底,香港的財政儲備為7,332億港元,比2019年3月底下降了37.4%6。簡而言之,以稅收為本的福利模式,必須予以改變。
2024年開展的「賽馬會躍見新生活」計劃,是由賽馬會策劃和推動,以家庭為單位提供多元化扶貧支援服務。該計劃旨在幫助居住過渡性房屋的基層家庭,掌握向上流動的機遇,打破貧窮困局面。具體措施包括制定家庭目標,並提供資助以支持發展計劃、推出特惠高息儲蓄方案及進行理財教育,以及提供就業輔導、培訓和配對服務等。
政府必須跳出傳統思維框架,官員們迫切需要識變、應變和求變,政府應積極與各界進行對話,特別是非政府組織、地區前線人員和有需要的市民,才能充分考慮他們的意見。而且要將「扶貧」的傳統概念以物質上的「給予」為主,集中於短期援助措施,例如提供綜援、公共房屋和其他社會福利,轉為向他們提供「授業」謀生思維。而更重要是協助貧困家庭及教導他們的子女有一技之長,不僅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令他們活得有活力,有尊嚴。

在政界方面,立法議員都是各個領域的領袖人物,更加要反映民情,針對問題提出解决問題的方案;商界應積極利用其網絡、專業知識和資源,找尋可與社福機構合作商機,共同設計和營運項目,實現協同效應。工業界可以招攬一些青年人入行予以培訓,以及多在校內作宣傳,讓更多青年人明白工業亦具有廣濶天地可展抱負。
學術界方面可以在理論上和利用社會效益評估工具,提供研究和數據支持,分析項目效益並進行優化。協助政策制訂者深入理解貧窮問題,並從學術研究理論分析,和從宏觀角度設計出更具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因為貧窮和長者問題錯綜複雜,包括低收入市民及長者們對住屋、醫療、社會保障、福利等服務的需求問題,也應同時積極探討大灣區養老的可行性,並確保長者現有的住屋、醫療、交通、社會保障等權利得到延續和保障。

目前涉及解决市民貧困和長者問題的主要政府部門有勞工及福利局、教育局,房屋署及社會福利署,以及醫管局,事實上只靠上述數個部門,而又缺乏統籌協調,可以解决市民的貧困問題嗎?大家心中有數。
文:謝悅漢
資深媒體人,經常有作品登在《亞洲週刋》及內地《今日頭條》網站,著作包括《水泥森林中吶喊》(天地圖書)及《香港仍有善心人》(大公報)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