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短期內沒可能等到電話 文:陳思靜

2025年,特朗普在等待中國電話這件事,成了國際政治舞臺上耐人尋味的一幕。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領導人之間的溝通,更是中美關係深處的較量與博弈。

當初關稅戰全面打響後,大多數國家基本上選擇求饒亦或是被迫接受,而中國卻實施極限拉扯,尤其是中國和美國無法達成貿易協定,關稅戰在幾個月後讓美國經濟直接進入滯脹。這一段時間以來,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頻繁宣稱“正在等待中國的電話”,試圖以一副 “最後通牒”且咄咄逼人的姿態給中方施壓,妄圖逼迫中國在美國發起的關稅戰中妥協。然而,時至今日,他期待中的那通電話依舊沒有響起。4月1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妄圖揮舞關稅大棒逼迫世界各國打電話認輸的野蠻人,永遠不要指望等到中國的電話。”這一局面背後,折射出中美貿易關係乃至全球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也暴露出特朗普關稅戰策略的種種困境。

目前,美國是中國第一大貨物出口目的地國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國,2024年中國對美國出口、自美國進口分別占當年中國出口和進口總額的14.7%和6.3%;中國是美國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國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國,2024年美國對華出口、自華進口分別占美國出口和進口總額的7.0%和13.8%。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美國對華出口快速增長,中國成為美國重要的出口市場。根據聯合國統計資料,2024年美國對華貨物出口額1435.5億美元,較2001年的191.8億美元增長648.4%,遠遠高於同期美國對全球183.1%的出口增幅,從貿易資料來看,中國對美國市場雖有一定依賴,但絕非不可或缺。而美國對中國的商品進口卻高度依賴,諸多關鍵製造業領域都離不開 “中國製造”。一旦失去中國供應鏈的穩定支援,美國相關產業將陷入巨大困境,眾多企業成本飆升、利潤下滑,普通消費者也將面臨物價上漲的巨大壓力。

特朗普若想在關稅戰中取得所謂 “勝利”,其預設的條件之一便是歐洲等傳統盟友配合美國,共同對華施壓,增加中國的交易成本。但現實是,歐洲多國紛紛 “反水”。西班牙與中國簽訂貿易協定,德國解除對中國封鎖,歐盟甚至反向對美國徵收對等關稅,即便美國試圖通過減產來推高國際油價,進而利用高油價與通縮環境打擊中國消費端,也註定難以如願。中東、俄羅斯等產油大國絕不會輕易放棄市場份額,反而會趁機增產,取代美國在國際石油市場的份額。此外,加拿大已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美洲石油進口來源國。美國在石油領域的如意算盤,不僅無法對中國形成有效打擊,反而可能進一步削弱其自身在全球能源市場的影響力。

再看美國國內,特朗普與美聯儲的矛盾愈發尖銳。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與特朗普公開對罵,堅持鷹派貨幣政策立場,拒絕配合特朗普的降息訴求。即便美債收益率出現倒掛,美聯儲也未鬆口回購美債以緩和通脹壓力。此外,日本等美國傳統盟友也趁機拋售美債,令美國在國際金融市場的操作空間被進一步壓縮。這一系列事實表明,特朗普的關稅戰策略在自己的大美利堅國內也面臨著諸多掣肘,難以順利推進。4 月 19 日中國在聯合國召開特別會議,商討應對美國破壞全球貿易的策略。這可被視為一份針對美國貿易霸淩行徑的 “討賊檄文”,旨在凝聚國際社會共識,共同抵制美國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對全球經濟秩序的破壞,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多次強調貿易戰沒有贏家,眾多國家也對美國的關稅政策表示擔憂,認為其將拖累全球經濟增長,破壞多邊貿易體制。

這場“等電話”事件,或許只是中美關係長期博弈中的一個小插曲,但它卻清晰地揭示了兩國在國際貿易和外交領域的不同策略與心態。美國總是熱衷於打著所謂“對等”、“公平”的旗號搞零和博弈,本質上是追求“美國第一”和“美國特殊”,以犧牲全世界各國的正當利益作代價服務於美國霸權,相反中國在這場關稅戰籌備已久,推動內循環和去槓桿已進行多年,早已做了與美國全面脫勾的最壞準備,我們的韌性比深陷通貨膨脹和財政危機的美國優勝得多,無論美國出甚麼口術我們只要抱持「他強任他強」的態度穩守,自然就能看到美國出盡洋相。

文:陳思靜

擊劍任俠 快意恩仇 浪蕩宦海 十載浮沉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