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共築金融安全網,保障民眾財產安全 文:林彩英、丁煌

在這個數字化時代,金融犯罪如同暗流湧動,悄無聲息地侵蝕著社會的肌體。近年來,香港金融犯罪案件頻發,尤其是詐騙案件呈現出井噴式增長。根據官方數據,2024年詐騙案件數量較2021年翻了一番,總損失高達91.5億港元。這些冰冷的數字背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和家庭因詐騙而陷入困境的悲慘故事。從年逾九旬的老人被騙走畢生積蓄,到年輕的內地學生被騙走巨額學費,每一起案件都讓人痛心疾首。金融犯罪不僅損害了民眾的財產安全,更動搖了公眾對數字金融服務的信任,對銀行體系的穩定性構成了潛在威脅。因此,《2025年銀行業(修訂)條例草案》則會建立更為高效、全面的資料分享機制。筆者作為香港東區區議員,深感責任重大,必須為民眾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金融安全網。

一、破冰訊息孤島:安全港機制點亮曙光

此次修例的核心,在於引入「安全港」機制,允許銀行自願分享企業與個人帳戶的可疑交易資料。過去,銀行因保密義務與私隱法規束手束腳,如今透過FINEST平台擴容與法律豁免,金融機構得以聯手織就天羅地網。可以想像,當A銀行發現異常轉帳,能即時警示B銀行凍結關聯帳戶;當跨境洗錢集團試圖以人頭戶分散資金,全港銀行可同步鎖定犯罪網絡。這種「情報即戰力」的模式,將使黑錢無處遁形。更關鍵的是,草案要求銀行主動更正錯誤資訊,並透過加密技術與嚴格權限管控,確保資料僅用於阻截犯罪,絕非濫用民眾隱私。

二、隱私與安全平衡:法治精神的細緻實踐

在保障個人資料隱私方面,該草案做出了周密安排。它確保資料分享僅限於偵測或防止受禁行為的需要,且必須通過安全渠道進行。這既體現了對公民隱私權的尊重,又確保了公共安全不受威脅,實現了隱私保護與打擊犯罪的雙重目標。

三、接軌國際標準:擦亮金融之都的金字招牌

草案的制定充分借鑒了國際先進經驗,如「財務行動特別組織」的標準及美國、英國等國的成功實踐。這不僅使香港在打擊金融犯罪方面與國際接軌,更彰顯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法治精神和責任擔當。

四、築牢防線關鍵一步:技術、培訓與全民覺醒

在支持草案的同時,筆者也希望政府確保其順利實施併發揮最大效能。首先政府應加大對相關技術平台的投入和維護力度,採用先進的數據加密和傳輸技術,確保數據在分享過程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其次政府需組織針對認可機構的專項培訓,提升其識別可疑交易、保護客戶隱私及合法合規分享數據的能力。再者應建立定期評估機制,對機構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和指導,同時因為金融犯罪形勢不斷變化,政府應持續關注並評估資料分享機制的實施效果,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和優化策略,確保其始終適應打擊金融犯罪的需要。

總而言之,《2025年銀行業(修訂)條例草案》的提出,是我們應對金融犯罪挑戰、保障民眾財產安全、維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舉措。筆者堅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能夠攜手共築金融安全網,讓香港的天空更加晴朗、未來更加美好!

文:林彩英(左)

香港島東區區議員
「中國夢智庫」地區事務聯合總監
文康服務中心 總幹事
維社之友 主席

文:丁煌(右)

深圳大學基本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香港島東區區議員(委任),香港基本法教育協會理事
經民聯港島支部主席,「中國夢智庫」主席
香港法務會計學會義務法律顧問
香港薈萃協會法律顧問,城市智庫成員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中國夢智庫》是一間扎根特區的非牟利團體;與心存熱誠的資深義工、專家與職業專業人士們合作,攜手「說好中國故事」。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