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融合打造亞洲文化樞紐,家國情懷煥發國際新影響 文:劉建誠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軟實力已成為國家與地區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軟實力不僅是一個地區的文化吸引力,更是其價值觀、認同感與國際影響力的綜合體現。香港,這座中西文化交匯的國際都會,憑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與多元文化底蘊,具備發展文化軟實力的天然優勢。

作為「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典範,香港不僅是經濟金融中心,更是展現家國情懷的文化窗口。透過文化藝術,香港能夠講述屬於自己的故事,強化市民對國家的認同,同時在國際舞台上提升影響力。

香港的文化軟實力植根於其獨特的中西文化融合。從粵語流行音樂到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再到傳統粵劇與現代藝術的交融,香港文化以其多元性與創造力聞名。西九文化區的M+博物館自2021年開幕以來,已成為全球矚目的文化地標。根據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數據,M+博物館開幕兩周年(截至2023年11月)吸引近220萬人次入場,顯示出香港文化活動的強大吸引力。此外,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作為本地藝術家的創作基地,透過提供低租工作室與展覽空間,孕育了眾多新銳藝術家,推動創意產業的發展。

香港的文化成就早已超越地域界限。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香港電影憑藉動作片與警匪片的創新風格,風靡亞洲乃至全球,成為華語文化輸出的重要載體。流行音樂方面,粵語歌曲如《光輝歲月》與《海闊天空》不僅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更傳達了堅韌與自由的精神,影響深遠。

國家「十四五規劃」為香港文化發展注入新動力,明確支持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一政策不僅肯定了香港的獨特地位,也為其文化軟實力提供了廣闊舞台。香港如何把握機遇,將文化資源轉化為軟實力,並融入家國情懷,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

香港特區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文化發展,特別是在2024年施政報告中,明確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經濟政策,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報告強調成立跨政策統籌機制,整合文化、旅遊與創意產業資源,推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例如,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計劃於2024年內公布《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為文化產業的長遠發展提供指引。政府在20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中增加對文化藝術的投入,資助本地藝術團體與國際交流項目,顯示出對文化軟實力的重視。

具體數據也反映了香港文化產業的潛力。根據2025年第一季經濟報告,香港經濟保持穩定增長,為文化投資提供了堅實基礎。文化活動的吸引力也在持續提升,例如由康文署主辦的「亞藝無疆」藝術節,2024年吸引超過3萬人參與,展現了亞洲文化的多樣性與香港的國際化魅力。此外,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於2024年10月至11月在香港首次作為主辦城市舉行,以「多元融合—創造無限機遇」為主題,促進大灣區內的文化交流與合作。這不僅強化了香港作為亞洲文化樞紐的地位,也為本地藝術家提供了更廣闊的展示平台。

從經濟角度看,文化產業對香港的貢獻不容小覷。旅遊事務署數據顯示,文化旅遊的增長潛力顯著,特別是西九文化區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M+博物館,吸引了大量本地與國際遊客。根據估計,亞太地區財富傳承市場(2023-2030年預計達5.8萬億美元)為文化相關的財富管理與創意產業帶來新機遇。香港憑藉其國際化優勢與自由經濟體的特點,正逐步成為高端藝術品交易與儲存的中心。

文化軟實力不僅是香港的國際名片,更是展現家國情懷的重要載體。香港的粵劇、端午節龍舟賽等傳統文化活動,承載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成為連結市民與國家情感的橋樑。例如,粵劇作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在香港得到復興,政府透過資助粵劇團體與培訓項目,鼓勵年輕一代傳承這一藝術形式。

同時,當代藝術家也透過繪畫、雕塑與多媒體作品,表達對國家歷史與未來的思考,增強市民的身份認同。

文化活動在促進社會凝聚力與國家認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香港文化藝術發展中心自2007年成立以來,與內地機構合作舉辦國情教育課程,邀請學者為教師、學生與公務員介紹中華文化與國家發展,成為民間推廣國民教育的重要平台。此外,類似「亞裔藝采」等文化活動,透過展示多元文化,促進了香港與亞洲其他地區的交流,幫助市民在全球化背景下找到文化定位。

教育是文化傳承的關鍵。特區政府近年來在學校課程中融入更多中華文化元素,例如歷史、傳統節慶與文學,培養年輕一代的家國情懷。社區層面的藝術項目,如JCCAC的藝術村,則為青年提供了參與文化創作的機會,通過藝術實踐增強對本地與國家文化的認同。這些舉措不僅豐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也為香港文化軟實力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

香港應進一步發揮文化軟實力的潛力,將其打造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樑與亞洲文化樞紐。筆者建議政府增加對本地藝術家與創意產業的資助。參考JCCAC的成功模式,可在全港範圍內建立更多低租藝術空間,吸引新銳藝術家與跨界創作者。

考慮設立專項文化基金,支持新興藝術形式,如數位藝術與沉浸式體驗項目,以適應數位化時代的需求。西九文化區可進一步探索數位化展覽與虛擬博物館,吸引全球觀眾,提升香港的國際影響力。

香港也可積極參與大灣區文化合作。透過與深圳、廣州等城市共建文化交流平台,香港可分享其國際化經驗,同時吸納內地的文化資源。例如,聯合舉辦大灣區藝術節或電影節,促進區域內的文化融合與創新。同時,香港可利用其國際化航空樞紐與普通法系的優勢,吸引國際文化機構進駐,打造高端藝術品交易生態圈。

建議政府與私營企業形成公私合作的文化生態。參考2024年施政報告的跨政策統籌機制,建議鼓勵企業贊助文化活動,並提供稅務優惠,吸引更多資金投入文化產業。例如,企業可贊助國際級藝術節或本地藝術家的海外展覽,提升香港文化的全球能見度。

預計這些舉措將帶來顯著成果。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將帶動旅遊業與創意經濟的增長,吸引更多國際遊客與投資者。同時,文化活動的普及將增強市民的國家認同與文化自信,使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展現獨特魅力。長遠來看,香港有望成為亞洲的文化地標,與倫敦、紐約等國際都會並肩。

香港的文化軟實力是其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支柱,也是展現家國情懷的關鍵載體。從粵劇到現代藝術,從西九文化區到大灣區文化藝術節,香港正以多元的文化形式講述屬於自己的故事。國家「十四五規劃」與特區政府的積極政策為文化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持,2024年施政報告與最新經濟數據更顯示了香港文化產業的巨大潛力。

筆者認為香港應把握機遇,透過政策創新、區域合作與公私協作,將文化軟實力轉化為經濟與社會效益。作為市民,我們應積極參與文化活動,支持本地藝術家,共同書寫香港文化的新篇章。將香港打造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樑,展現「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實現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的完美融合。

文:劉建誠

香港策劃工程師學會副會長
深水埗中南分區委員會委員
「中國夢智庫」成員

《中國夢智庫》是一間扎根特區的非牟利團體;與心存熱誠的資深義工、專家與職業專業人士們合作,攜手「說好中國故事」。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