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惠來縣考察交流看香港工程與發展的未來 文:劉建誠

作為香港策劃工程師學會的副會長,我有幸於2025年5月22日至23日,參與了一場意義深遠的考察團,前往廣東省惠來縣進行交流與學習。惠來縣位於中國廣東省東部沿海,現由揭陽市代管,是揭陽市唯一的沿海縣,也是粵東地區重要的對外貿易門戶。這次行程不僅讓我親身體驗了惠來縣在工業、農業與旅遊業的多元發展模式,更為香港的工程與城市規劃帶來了新的啟發。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惠來縣作為大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創新實踐為香港提供了寶貴的借鑑經驗。兩天的行程充實而緊湊,從風電項目到古城牆探訪,我深刻感受到當地政府與企業協作的效率,以及鄉村振興與現代產業融合的潛力。

5月22日,考察團於下午1點抵達惠來縣,前往惠來縣臨港產業園,參觀國家電投揭陽前詹風電有限公司與國電頭揭陽港前詹通用碼頭。風電公司的先進設備與清潔能源技術令人印象深刻,而通用碼頭的物流運作則展現了其作為區域樞紐的潛力。隨後,我們前往前詹鎮,參觀了美麗墟鎮客廳、榕石公園及鮑魚養殖場。這些項目將農村景觀、旅遊資源與農業生產巧妙融合,特別是鮑魚養殖場的生態管理模式,讓我看到了鄉村振興的創新路徑。

5月23日的行程同樣豐富。早上8點30分啟程,前往揭陽市標業玻璃有限公司及廣東馳陽環保建材有限公司。兩家企業的綠色製造技術令人矚目,尤其是馳陽環保建材在循環經濟上的實踐,為香港的建築行業提供了參考。隨後,我們驅車前往靖海鎮,探訪客鳥尾旅遊點與靖海古城牆。客鳥尾的自然風光與古城牆的歷史底蘊相得益彰,讓人感受到文化旅遊的巨大吸引力。下午5點25分,我們從惠來站返程,結束了這兩天的考察。整體而言,惠來縣的行程安排高效,內容涵蓋了能源、製造業與旅遊業,充分展現了當地政府與企業協作推動發展的模式。

此次考察的啟發,需結合香港的最新情況來分析。根據2025年初的統計數據,香港人口持續增長,特別是「搶人才」政策實施以來,約有27萬人申請來港,18萬人已抵達。這一數字為工程行業帶來了新的勞動力,但也對住房與生活成本提出了挑戰。香港2024-2025財年的經濟增長預測顯示,基建與工程項目投資佔比顯著上升,反映了政府對基礎設施發展的重視。然而,高房價與生活成本仍是人才留存的瓶頸。

在政策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入新階段,作為重要節點,與香港的合作日益密切。香港人才引進計劃近期調整了對新港人的居留年限要求,旨在吸引更多專業人才,但工程師資格認證的跨境互認仍待完善。此外,香港政府近年推動的可再生能源目標,為工程師提供了新機遇。這些背景為香港借鑒惠來經驗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凸顯了融入大灣區發展的必要性。

從惠來經驗看香港發展建議

惠來縣的發展模式為香港提供了多方面的啟示。我根據考察經驗發現惠來縣風電項目的成功運作,凸顯了可再生能源在區域經濟中的作用。香港可考慮在偏遠地區如大嶼山或西貢建設小型風電站,結合當地自然條件,實現能源自給。

並且可以與內地企業合作參與大灣區的綠色基建項目,將為香港工程師提供實踐機會。例如,與國家電投類似企業合作,可加速香港在清潔能源技術上的突破。

前詹鎮的農文旅項目令人眼前一亮。香港可借鑒此模式,開發新界或離島的農村旅遊資源,例如將元朗的農田與文化體驗結合,或在長洲推廣生態旅遊。政府應提供財政補貼或稅收優惠,鼓勵年輕工程師參與鄉村振興設計,打造具香港特色的旅遊品牌。這不僅能促進經濟多元化,還能緩解城市壓力。

前詹通用碼頭的運作效率令人印象深刻。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可進一步優化港口設施,與內地港口建立更緊密的協同機制。例如,引入智能物流技術,提升貨物處理速度,鞏固香港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同時,工程師可參與港口升級項目,確保設施適應未來需求。

惠來縣的發展離不開本地與外來人才的協作。香港應放寬對內地工程師的資格認證要求,推動雙向人才流動。此外,針對工程專業,政府可推出稅務減免或住房補貼,吸引並留住人才。這些措施將增強香港工程行業的競爭力,同時深化與大灣區的合作。

此次惠來縣考察讓我深刻感受到內地與香港在工程與發展領域的互補性。從風電技術到鄉村旅遊,惠來縣的經驗為香港提供了寶貴參考。我對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充滿信心。我期待看到更多香港工程師參與跨區域項目,同時呼籲政府加快政策創新,應對人才與經濟挑戰。攜手共創香港與大灣區的繁榮未來!

文:劉建誠

香港策劃工程師學會副會長
深水埗中南分區委員會委員
「中國夢智庫」成員

《中國夢智庫》是一間扎根特區的非牟利團體;與心存熱誠的資深義工、專家與職業專業人士們合作,攜手「說好中國故事」。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