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發動政治大清洗,台灣無煙硝內戰開打! 文:陳國祥

賴清德賴正式以黨主席身分下令民進黨與公民團體的罷免行動「相向而行」,並以台灣地區領導人身分做以「團結」為名的演講。(台灣中時新聞網圖片)
賴清德賴正式以黨主席身分下令民進黨與公民團體的罷免行動「相向而行」,並以台灣地區領導人身分做以「團結」為名的演講。(台灣中時新聞網圖片)

賴清德賴正式以黨主席身分下令民進黨與公民團體的罷免行動「相向而行」,並以台灣地區領導人身分做以「團結」為名的演講,宣告七月份為「台灣團結之月」。台灣的「中選會」宣布本月26日對24名國民黨「立委」及一名民眾黨市長進行罷免投票。台灣朝野政黨本月進入「大罷免大對決」的殊死戰。
賴清德清使出渾身解術開講,為罷免宣傳四次講話,內容都是招喚支持者「團結」起來去罷免國民黨「立委」,主要訴求則是台灣和大陸從古就是不同的生態系統,台灣不屬於中國一部分,而國民黨「立委」就是中共的「在地協力者」,罷免他們是一場「反共護台聖戰」。

「大罷免」的原始政治目標是翻轉目前「立法院」朝小野大的結構,利用選罷法提供的巧門否定民選結果。(台灣中時新聞網圖片)
「大罷免」的原始政治目標是翻轉目前「立法院」朝小野大的結構,利用選罷法提供的巧門否定民選結果。(台灣中時新聞網圖片)

「大罷免」的原始政治目標是翻轉目前「立法院」朝小野大的結構,利用選罷法提供的巧門否定民選結果;訴求策略是誣指在野黨為中共同路人,干擾民進黨的「台獨」政策落實。他從一黨領導人立場打如意算盤,如果如願透過罷免與補選取得多數席次,則可完全執政;而且證明他的「台獨」訴求獲得國民認同,未來「台獨」政策的推動將有更堅強的民意基礎支撐。
執政黨借用「公民團體」之名,實則主導其事,使得「大罷免」成為一場由少數黨政府針對體制上居於監督執政地位的在野黨所發起的政治鬥爭。依據民主理念,罷免意在汰除不適任「立委」,但在民進黨的標準中,一切唯黨籍是問,不適任的判斷卻非取決於問政與議事表現,而在於忠奸之辨,而唯一的判準在於是否屬於國民黨,目標在於否定先前的民意抉擇。

「大罷免」成為清洗非「台獨」「雜質」的主戰場。(台灣中時新聞網圖片)
「大罷免」成為清洗非「台獨」「雜質」的主戰場。(台灣中時新聞網圖片)

為了增加罷免的正當性與動員力,民進黨將在野黨描述為「親共」、「舔共」的中共同路人。賴清德先前已明確將「中國」定調為「境外敵對勢力」,近日的宣講中歷數其統戰威脅及在野黨與其呼應情狀。
在新國族想像的編造下,「大罷免」成為清洗非「台獨」「雜質」的主戰場。如此一來,罷免被包裝成一場「反共護台聖戰」,從內部矛盾上升成為敵我矛盾,「大罷免大成功」於焉成為「台獨」路線的公投。勝之,則「台獨」可暢行無阻;敗之,則「台獨」建國尚未成功,有待繼續努力。
賴清德以台灣地區領導人身分,而不是執政黨主席身分發表所謂的「團結國家十講」,實質上是一封充滿「台獨」話語、刻意鬥爭在野黨、蓄意挑釁中國大陸的戰書。對內並非團結,而是分裂;對外不是避戰,而是逼戰。他活在自己想像的「台獨」世界中,但受「立法院」掣肘與對岸打壓,執拗的他選擇放手一搏。他寄望「雙贏」,既取得「立法院」多數,又可無所障礙地暢行「台獨」。
他的宣講一方面挑動綠營基本盤反中與反親中情緒,另一方面以罷免、鬥爭、貼標籤等方式排除異己,徹底將朝野關係與政策差異轉化為忠奸區辨。他不僅把面臨罷免威脅的在野黨「立委」比喻為「雜質」,主張須予以「打掉」,好為「台獨」淬鍊成鋼,還更進一步將台灣人民區分為「中華民國派」與「台灣派」,聲稱真正的中華民國派必須反共,真正的台派必須護台,兩者相加才能「團結力量大」,推動國家進步與對抗「中國併吞」。這番論述已不只是政黨對決的意識形態之爭,而是上升到國族意識純化的極端操弄。

他的用意很清楚,就是台灣民眾如不認同民進黨主張的「台獨」立場,就有可能被貼上呼應中共滲透的匪諜標籤。因此,如果「大罷免大成功」,其氣燄將更囂張,法律與政策將更緊縮,打擊非「台獨」的力道將更強。結果必然是台灣民主的崩解,「台獨」民粹主義則甚囂塵上。
他追求意識形態的單一化與純化,以意識形態畫界,將主張兩岸交流與和平者視為不忠,並將異議者貶為雜質,不僅無助於團結,反令民主精神蕩然無存。所以,「大罷免」的成功就是台灣民主的進一步沉淪與崩解。
如果在野勢力挺過大罷免,仍掌握「立法院」多數席次,將可對賴政府追求思想純化與「台獨」路線構成反制,使其無法恣意妄為,讓中華民國和九二共識中保有空間,不讓民進黨倒行逆施,而將台灣民眾置於兵凶戰危的深淵。
如果「大罷免」成功,不啻將台灣綁上戰車,而使所有民眾淪為兩岸交戰的炮灰。反之,將可重挫「台獨」聲勢,而使兩岸的和平保持一絲希望。由此可見,「大罷免」的結果不僅關乎朝野政黨在「立法院」的興衰,也關乎台灣命運的福禍。台灣民眾面臨一次歷史性抉擇。

文:陳國祥

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時報》特約主筆、時報育才董事長。現為傳媒顧問。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