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下品,唯有「讀醫」高? 文:鄧家豪

IB放榜,聖保羅男女中學誕生一狀元八榜眼,其中六人選擇未來升讀醫科。狀元劉雯懿獲多間醫學院取錄,立志畢業後留港服務。多年來,參加不同公開考試的本港狀元都對醫科情有獨鍾,除了個人志趣,也與醫生的社會地位及高收入不無關係。望子成龍,不少父母也期望子女成為醫生和律師,醫生的精英形象在社會根深蒂固,醫科成為不少尖子升學就業的首選。這種升學及職業取向,折射出社會對發展及成功的定義比較狹隘。

「高薪厚職」的刻板印象

香港建設「八大中心」的願景理應令青少年對未來發展有更多憧憬和想像,但從狀元的升學選擇,一葉知秋,不難看出此刻較多尖子依然嚮往成為醫生。家長的實用主義肯定也發揮著關鍵作用——他們普遍視醫學為「黃金職業」,社會地位高又收入豐厚。一代傳一代的價值觀使年輕人難以突破傳統觀念,難以對其他發展潛力一樣高的職業產生興趣。

長遠而言,不單影響新一代多元發展,也變相影響本港高知識人才結構,形成惡性循環。新興領域發展需要人才持續投入,甚至要形成某種「風氣」。缺乏尖子投下「信心一票」,其他才氣橫溢的學生也難免受影響,對新興領域興趣缺缺。

就如前文提到,家長對醫生律師等專業人士以外職業了解有限,他們的觀念將影響下一代的發展與取態。當全球的科技發展已經前所未有地加速,人工智能的步伐越來越快,因循守舊的態度將令我們的新一代錯失發展的黃金機會。

職涯規劃由學校和家庭開始

令學生升學和就業的選擇多元化,要從學校和家庭開始。協助學生多了解和接觸不同職業,把「八大中心」發展藍圖融入教學內容,令學生認識不同專業的社會價值。同時,邀請業界從業者現身說法及分享真實職業體驗,打破學生對非傳統領域的刻板印象。家長教育當然不可或缺,要幫助他們認識在快速變革的時代,「安全」職業有不同種類,而適應力與跨界能力才是真正未來保障。當學校成為多元職業「展覽廳」,學生方能規劃適合自己的未來。

締造多元成功的香港未來

學生銳意投身杏林,救急扶危的精神值得欣賞和尊重,但各界不能坐視新一代只看到單一色彩的成功畫卷。教育其中一項使命在於開闊新一代眼界,令年輕人準備好在未來找到自身定位。當醫科由尖子的「第一選項」轉變為「眾多選擇之一」,香港青年方能發揮他們的多元天賦。要實現這幅美麗景象,產業多元發展當然是最重要的「因」,期望各界努力,為下一代共建多元發展的平台。

文:鄧家豪

青海省青年聯合會委員、香港福田青年會副會長、香港蓮花同鄉會總幹事、深圳市寶安區人力資源局大灣區職場導師、香港特别行政區屯門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委員、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兼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董事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理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兼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