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處理壞賬的方式將會攘成更大的危機 文:寒柏

在金管局的督促下,新世界的882億港元「再融資」銀團貸款剛好順利完成。

關於這次「再融資」,鄭家及母企周大福並沒有向新世界注入新資金,連擔保也不用提供。新世界僅把集團原有的物業資產按估值重新注入銀團,便能迫令全港銀行為其「續命」,算是本港金融業界的一個創舉。坊間一說是新世界「大至不能倒」,另一說則指鄭家是「愛國商人」,並得到了中央的祝福 (消息來源漫不可考,可信度存疑)。當然,金管局對這次「再融資」非常關注,並曾致電各大小銀行跟進事件,更是「應記一功」。

現時,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工商業物業更是「重災區」,各大小房地產商陷入「財困」的消息不絕於耳,其成因如下:

1.美聯儲於2022年3月起加息,高息期維持超過3年。早年,香港物業因低息環境持續而價格大升,即使租金已隨着大漲至租客難以負擔的水平,但香港物業的「租金回報率」卻一直維持在2厘或以下的水平 (現在物業價格下挫,「租金回報率」才逐步回升)。因此,這3年多以來,大部份業主的租金收入連覆蓋利息成本也不行,若不考慮住宅樓銷售的話,幾乎所有房地產商都已陷進「入不敷出」的地步。

2.這3年多以來,房地產商面對「入不敷出」的境況,只能不斷消耗手頭上的現金,然後便要靠「備用貸款額」周轉,亦即「以債養債」。絕大部份房地產商在加息周期開始後,都不願面對現實地賣樓減債,還一心靜候減息周期開始,妄想樓市即將反彈。

等到2023年7月,長和「劈價」放售樓盤「親海駅」,其他物業投資者及房地產商才開始如夢初醒。有趣的是,長和等到加息周期啟動後超過1年才開始「劈價賣樓」,其實已經算遲了。其他房地產商於稍後的日子裡仍是惜售,完全錯過了減債的時機,只在不斷抱怨港府不配合及銀行不支持等等。

想深一層,樓價要下挫多少才合理呢?美息長時間保持在4厘以上,新業主若以「估值」接貨,豈非立刻便要陷進原業主那「入不敷出」之苦況?當購買美國政府債券也能穩賺4厘以上,有誰會願意購買回報率極低的香港工商物業呢?僅以「投資價值」推論,港樓至少要下挫5成,才會有比較合理的「投資價值」。現時,一般小市民的住宅樓價跌幅依然有限,只因小市民的觸覺比專業投資者嚴重更遲鈍,再加上住宅單位除了「投資價值」之外,尚有「自用價值」,這住宅板塊才沒有立刻陷入「寒冬」。

筆者見無數大業主們,至少等到2024年中,仍僅以7折放售物業。最終,只有「自用價值」的物業,例如是兩、三房的住宅單位、或1億港元以下的寫字樓單位等等,才有交易個案,但成交宗數仍是偏少。大宗成交更是少得可憐。

3.以上所講的僅是一條「回報與成本」的「死數」。這「死數」只是一個基礎,但絕大部份房地產商以過去幾十年的經驗做選擇,就是狠狠地裁在這條「死數」之上。如今,雖然美國政府希望可以減息,但美聯儲卻擔心惡性核心通脹,亦無法掌握環球市場對美債需求開始消退之情況,現正是「騎虎難下」。

除此之外,疫情後「在家辦公」及「網上視像會議」愈見普及,互聯網經濟深度發展下,商界對寫字樓的需求減少,租金下挫,空置率上升。同時間,網上購物越見普及,兩地交通基建發展開來,物流互聯互通,內地消費市場競爭力強,性價比高,本港的商場及臨街店舖亦一樣受壓。

最終,房地產發展商及物業投資者陷入財困,繼而影響建築及工程業界,然後波及律師、估價行及銀行等等。其他行業亦無可避免地出現裁員潮。若情況蔓延下去的話,失業率上升,則僅靠「自用價值」支撐的住宅樓市場亦會進一步下挫。

以上的推演並不難理解,筆者亦早在3年前不斷撰文談及。若僅此而已,其實亦無不可。畢竟,香港經濟體系過份集中在房地產市場,並非健康現象。若香港藉着這經濟衰退而重新上路,另闢蹊徑的發展其地經濟產業,對長遠來說也不算是一件壞事。

可是,香港房地產市場與銀行體系可謂「唇亡齒寒」,才是問題的精要所在。據某投資行估計,本港以工商物業作為抵押品的銀行貸款至少有7800億港元。如今,至少工商物業市場已「爆雷」,各大小銀行的問題絕不容被忽視。此外,該投資銀行僅以公開數據作推論,這估算肯定嚴重低估了真實情況:

● 這數據只包括了以工商物業作為後盾的「有抵押貸款」,並沒有考慮銀行給予發展商或物業投資者的「無抵押貸款」。這些「無抵押貸款」確實不以任何一幢商廈的價值為憑藉,亦不要關心某一幢物業的收租情況;只要集團有足夠的現金流,便可以支撐這些「無抵押貸款」了。可是,借款的集團是地產商,其還款來源一樣是靠「租金收入」及「賣樓款」,又豈能忽略這類「無抵押貸款」呢?

● 不少銀行對「工商物業」有不同解讀。例如,某些銀行仍不把酒店及服務式住宅列為「工商物業」。還有,「數據中心」、「倉庫」及「凍倉」等,都沒有包涵在其中。銀行有很多藉口把這些資產剔除,但說穿了,這些都不過是「收租物業」,性質依然是「重本生薄利」之生意,面對高息環境下,它們的情況基本上是一模一樣的。此外,某些人或會狡辯,指「數據中心」、「倉庫」及「凍倉」等等涉及「專業營運範疇」,不是簡單的「收租」資產,回報率亦遠高於一般物業租賃。可笑的是,所謂的「專業營運範疇」,亦即代表「額外成本」。扣除了所有「額外成本」後,這些另類資產的「淨回報率」一樣偏低,在高息環境下同樣是包受壓力。

● 絕大部份港資銀行批出的中小企貿易及營運貸款,都全靠工商物業單位作為抵押品。說穿了,這些所謂的「非房地產貸款」其實性質都是一樣。有些中小企的收入靠本業亦靠租金收入。反過來說,各銀行當初若非看中小企手上的物業價值,它們根本不可能做成這些貸款生意。

在環球貿易不景氣的情況下,香港的實體貿易受壓。在美元高息下,香港貿易商的境外融資功能亦被削弱。這幾年以來,金管局早已向銀行發出指令,要求各大小銀行考慮以「還息不還本」等方式為一眾中小企續命。如今,中小企市場非但沒有好轉,整體經濟環境反而正在惡化中。香港銀行於幾年前錯過了向這些中小企收緊信貸的機會,拖延了問題,但如今卻把問題弄得更大。

值得一提的是,某些零售連銷店為何要走向倒閉之路?說穿了,它們除了要面對本業生意倒退之外,早年更因為有豐厚的現金流而投資房地產。這些零售店向銀行取得貸款,都會以本業的資金需求作為藉口,但實際上卻把銀行貸款挪用到房地產板塊;這些貸款的本質明明就是「房地產貸款」,卻很容易被人擱在一旁不管。

總的來說,香港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工商物業板塊更是重災區。美聯儲調高利息,看似是「周期性問題」,但加息周期長達3年以上,未來美國縱然能減息亦不見得可以回到「超低息」年代。這「高息環境」已由「周期性問題」,逐漸轉化為「結構性問題」。另外,寫字樓及店舖需求下跌,空置率上升,在家辦公、網上購物及北上消費等等,更是明顯不過的「結構性問題」。

如今,香港金管局及各大小銀行於面對這「結構性問題」時,卻一直採取應對「周期性問題」的方式,只不斷拖延而不敢處理,恐怕於可見將來的問題,將會越滾越大。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