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防守心態久守必失  文:吳桐山

(中通社)
(中通社)

上月港珠澳大橋開通之後,內地互聯網流傳一篇文章:《求生慾不強的城市,不配在珠江口待着》,一些香港朋友看了頗不是滋味或義憤填膺。不過我就平常心。首先,文章並非單說香港,而是說大灣區的發展大勢,香港人真的如此對號入座,承認自己求生慾不強?其次,現在網上的文章,標題都必須嘩眾取寵,人家都是搵食啫,無需咁敏感。

但與內地城市比較起來,香港的求生慾不強或說進取心不足,是十分明顯的。內地朋友每每說到和香港企業打交道,無非都是一種感受:凡事循規蹈矩,但程序太複雜且創新不足。

我童年時代在珠三角長大,說實話,八九十年代的珠三角甚至乎內地廣大地區,香港意味着一切。衣食住行都是以香港貨為高標,歌影視娛樂這些精神食糧都是香港提供,但自從內地改革開放大踏步前進,幾十年間就讓香港的影響力消失了大部分。

舉個例子,童年時內地人開始接觸進口即食麵,就是香港製造的出前一丁、公仔面這些產品,那時候覺得好吃得驚為天人。如此大的市場、如此巨大的優勢,香港人有無近水樓台先得月?到來自台灣的統一、康師傅大舉擴張瓜分內地14億人口的市場,港資還在慢慢耕耘。沒錯港商是改革開放的開荒牛,但港商做的,只是利用內地低廉的勞動力做出口生意,對於開拓內地市場,港商可謂「起了大早趕了個晚集」,遠不如其他外商來得積極。

明知道不夠人快,於是選擇防守,這種心態其實就是香港社會的寫照。就以近日熱議的「明日大嶼願景」為例,香港人,確實都能找到不同的理由來反對。有環保理由、有政治理由、有發展理由,為甚麼地產商也會反對填海呢?做麵包的不是高興麵粉多了才對嗎?因為香港本地地產商,從管理層到建築工人都已垂垂老矣。本地發展商由投地到開盤動輒三五七年,內地碧桂園提出拿地6個月就開盤的目標,再來1700公頃土地,靠香港本地力量建設,真的要等到猴年馬月,不用說一定是內地發展商的天下。個餅再畫大一點,只會進一步擴大內地的資金、人才的話語權,這一點大家心照。

因此從政治上、發展上,香港人的心態就是防守。對於這種心態,沒有話好不好,是一種自然反應。但結果是唯一的、絕對的:老了,時間不站在你這邊,久守必失。

防守心態的另一種體現就是封閉,不斷強化香港、本土的概念。香港發展最快的時候,正正是大家來自五湖四海、各顯神通的年代。一個人將自我無限放大,一個城市敵視、排斥外來文化,都是失去進步動力、衰敗的體現。

「不配在珠江口待着」,如果將這句話理解為一種主觀的詛咒,固然是令人反感的。但我們何不從一種客觀的的角度去理解呢?一個城市新陳代謝愈來愈慢,前面除了死亡還有什麼?

最後說兩句話:

我不認為內地的粗放發展是好事,但我好肯定,如果你還在熱身人家已經衝線,你站在那取笑人家跑姿難看有甚麼意義呢?

我也知道很多對內地沒有好感的朋友,是寧願沒有生路也要固守下去,但我好肯定,歷史輪不到你選擇。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穿梭港深兩地的資深傳媒人、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