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金庸:貫通武俠小說的「氣宗思想」(二)  文:寒柏

小說裡的內丹,與現實不符

由於金庸世界裡的內功和武功都寫得細緻好看,可謂真偽難分,相信總會有人對小說裡的諸法神通將信將疑,甚至乎有一點暇想。少年時代,亦曾有不少朋友問過筆者,到底現實世界裡的內丹,有沒有這麼厲害?

筆者在機緣之下,亦學過佛道兩家的一些入門氣功,也練過一些傳統武術門派的氣硬功,當然所學的只是皮毛,亦疏於練習,當不得真。據筆者的理解,修練這些內功首要的,就是不要執着有「神通」。一般人修練氣功之目的,就是希望可以身體健康和心情平和,修道之士則有其信仰,或要參悟生死。如果執着所謂的「神通」,反而是本末倒置,又如何放鬆?如何平和?如何參悟生死?

個人認為,絕對不宜把內功或氣功看得太過神妙,就如普通運動一樣,就算練得再厲害,也不可能脫離生物邏輯和物理原則。凡人總不可能真的徒手搏虎,飛花擲葉總不能真的傷人,更不可能敵得過槍炮,「遠離顛倒夢想」才是修練內丹之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金庸筆下的內功修練之法,其基本原理,始終不符現實,讀者不可不察。例如,《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初練全真教內功,是在雪崖之上。金庸更點明,郭靖跟着馬鈺之法運功,連崖上的寒風也不懼,已頗有運功抗寒的味道。等到《神鵰俠侶》的楊過,更把這理念寫得清楚明白。話說古墓派內功,實得益於「寒玉床」。據作者所講,原來「寒玉床散出寒氣,逼使睡着的人也要運功抗寒,久而久之,就等同連睡覺也要練功,內力的進展會比常人快得多。

這種「運功抗寒」的橋段,或許是取材自全真七子之一的丘處機頌讚同門師弟王處一的一句:「九夏迎陽立,三冬抱雪眠。」查大俠並沒有描寫王處一如何「運功抗寒」;這「抱雪眠」的舉動,則在洪七公在《神鵰俠侶》時表演過。內功深湛之人,自能做到風寒不侵,可能讀者都會相信,既然要做到「三冬抱雪眠」,不如就拿一張「寒玉床」回家,天天抗寒,豈不是事半功倍嗎?

可是,修習氣功和做運動一樣,最重要的就是找一個舒適的地方。莫說是在「天寒地冷」的情況下練內功,就算是外出做運動、打球或跑步,「一冷一熱」的出身汗,若體質不佳,也會很容易生病。在冬天做運動,血氣不暢、熱身不夠的話,也較容易受傷。就算是「游冬泳」,也應一步一步的試,若連「沖冷水涼」也未試過,等到冬天時卻跳去「游冬泳」,九成會生病!

修練內功之法絕不是鬧着玩,初學窄練,豈能立刻就「抱雪眠」了?「抱雪眠」是「結果(這結果亦有誇張之嫌),卻不是「途徑」。起首練習意念導引之時,豈能在風寒之地練習?血氣不暢又如何運功?還要分神抗寒?不是強人所難嗎?就如「游冬泳」一樣,健康平平的不宜試,就算練習也要一步一步的來。身體強壯就不懼,但如做得太過,也未必符合養生之道。

當然,金庸小說世界裡的內功和武功,始終取材自現實世界,且作者心思慎密,邏輯性很強。其實小說情節裡亦有露出一些端倪,查大俠不只一次的否定了這種「運功抗寒」的方法:

楊過忽道:「有了!咱倆可以並排坐在寒玉床上練。」小龍女道:「萬萬不行。熱氣給寒玉床逼回,練不上幾天,你和我就都死啦。」(神鵰第六回)

以上引文可見,即使是小說世界裡,其實作者也為這種「運氣抗寒」設下種種限制。及後,小龍女受了重傷,楊過抱她回古墓,她因受了內傷,無法「運氣抗寒」,所以亦不能躺在「寒玉床」之上。其實不只是「玉女心經」,在現實世界裡的一般氣功,也不宜在「天寒地冷」的地方亂來。

「打坐」以外、修練內功之法

除了打坐運氣之外,金庸武俠世界裡,尚有很多修練內功之法,趣味盎然。例如《碧血劍》當中,華山派內功,卻不再以打坐練氣為重,反而是從外而內的法子,從掌法中修練內功:

「混元掌」雖是掌法,卻是修習內功之用。自來各家各派修練內功,都講究呼吸吐納,打坐練氣,華山派的內功卻別具蹊徑,自外而內,於掌法中修習內勁……臨敵時一招一式之中,皆自然而有內勁相附,能於不著意間制勝克敵。(碧血劍第三回)

話說主角袁承志修練這套「混元掌」之前,尚修習了「十段錦」。現實世界中的「八段錦」或「十段錦」,都是一些拉筋的健體運動,其實也是修練氣功的一些入門「動功」。氣功有不同的種類,打坐練氣的一種屬「靜功」,「八段錦」的一類便是「動功」。這種「動功」的理念,就正正是「自外而內」的修練。

此外,真正的武術世界裡,如何練氣?雖然運動員有諸般輔助的運動來增強體能,但始終還是靠反覆的把動作練成慣性,才能「得氣」。簡單來說,以打擂台為目標,選手自然也要跑步、游水和跳繩等等,亦可能要到健身室做一些「負重運動」,以增強肌肉的耐力及爆發力,但這些都是額外和輔助性練習。其實選手的大部份時間,始終還是留在拳館裡練沙包、擊手靶,練抗打或二人對練等等。運動員的體能再好,也只能適應特定的動作。例如長跑選手就算體能再好,氣量夠長,忽然要他短跑,也會倍感吃力。他們就算平素可跑幾個小時而不累,但如突然要他們上擂台練三分鐘拳,亦肯定會感到氣喘難捱。反過來說,擂台上如何了不起的拳王,亦不見得長跑會做得好,打球會不累,體能再好,也要重新適應。現實世界裡的「氣」,不可能獨立的去練。

因此,《碧血劍》裡,華山派「混元掌」的練習內功之法,雖然好像不夠打坐練功、氣走諸脈這般有趣,但反而較符合實情。

此外,例如《神鵰俠侶》中的楊過,除了修習「玉女心經」外,斷臂後,則拿着重若八八六十四斤的玄鐵劍,在山洪瀑布水流裡練習。及後,再由「鵰兄」帶到東海,在怒潮中練劍,過了六年,才算是把獨孤求敗的「氣功」練成。在《神鵰俠侶》中,獨孤求敗並無留下武功秘笈,讀者無法知道他如何練習內功,但楊過由「鵰兄」引領,以運劍抗洪,在怒潮中練劍,亦是「由外而內」的路子。

除了「動功」和「靜功」之外,談及修練內功之法,又豈能漏了「瑜伽」?話說《天龍八部》裡的游坦之,本是一名渾渾噩噩、武功低微的紈絝子弟,父輩慘死後,亦無高人指點,卻在誤打誤撞之下,練成了天下第一奇功:

游坦之全身說不出的難熬……淚水、鼻涕、口涎都從鐵罩的嘴縫中流出來,滴在梵文經書上……書頁上已浸滿了涕淚唾液,無意中一瞥,忽見書頁上的彎彎曲曲之間,竟出現一個僧人的圖形。這僧人姿式極是奇特,腦袋從胯下穿過,伸了出來,雙手抓著兩隻腳……

……那是練功時化解外來魔頭的一門妙法,乃天竺國古代高人所創的瑜伽秘術。他 (游坦之)突然做出這個姿式來,也非偶然巧合,食嗌則咳,飽極則嘔,原是人這天性。他在奇癢難當之時,以頭抵地,本是出乎自然,不足為異…… (天龍第二十九回) 

以上引自「第二版,原文中看到書中的怪憎圖形「姿式各有不相同」,已明顯是「瑜伽術」的路子,卻原來是少林派自高無上的「易筋經」。在《天龍八部》的世界裡,「易筋經」更像是「瑜伽術」。佛教既然由印度傳入,僧人「取西經」之餘,順道把「瑜伽術」帶入中土,也在情理之中。修習這佛門奇功,似乎最好要有點「瑜伽術」底子。此外,金庸還點明,修練者要「破我相」、「破人相」,甚至乎要「心無所往」。少林高僧練武都求「勇猛精進」,反而不合佛理。渾渾噩噩的游坦之,連自己在練內功也不清楚,卻在誤打誤撞之下,因受冰蠶毒之害,卻能做到發乎自然,無所用心,反而能真正的「勇猛精進」,實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了。

這「瑜伽版本」的「易筋經」,在「第三版裡,卻改成是「天竺一門極神異的瑜伽術」,傳自摩伽陀國,名為《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經》,卻原來是「一書兩經」。表面上是「易筋經」,但「隱形圖案」所表述的卻是「神足經」。金庸把這「瑜伽術」奇功改成是「神足經」,亦有可能是因應上世紀九十年代,曾有金評作者指出《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及《鹿鼎記》當中的「易筋經有所矛盾。似乎金庸為了「統一」其小說世界,便把《天龍八部》稍作修改了。

除了游坦之以這種「瑜伽術」修練內功之外,至少《連城訣》的狄雲,也曾練過類似的功夫。話說狄雲在雪谷中練成「神照經」後,亦與游坦之一樣看圖練功,拿起《血刀經》來練習。

血刀老祖留下的經文,前半段是「內功」,後半段才是「刀法」。其「內功」則像是「瑜伽術」一樣,經中人形「頭下腳上,以天靈蓋頂在地下、兩隻手的姿式更是十分怪異」,狄雲依樣葫蘆的照做,內息便跟着書中的紅、綠路線走,在「各經處經脈穴道中通行」,與《天龍八部》裡的「神足經」十分近似。

除了「瑜伽術」之外,金庸至少還記有另一種練功之法。原來天山童姥傳授給虛竹的「天山折梅手」,其口訣也大有來頭:

當下童姥將「天山折梅手」第一路的掌法口訣傳授了他。這口訣七個字一句,共有十二句,八十四個字……這八十四字甚是拗口,接連七個平聲字後,跟著是七個仄聲字,音韻全然不調,倒如急口令相似……童姥道:「你背負著我,向西疾奔,口中大聲念誦這套口訣。」虛竹依言而為,不料只念得三個字,第四個「浮」字便念不出聲,須得停一停腳步,換一口氣,才將第四個字念了出來……

……虛竹心下甚奇:「怎麼這個『浮』字總是不能順順當當的吐出?」……原來這首歌訣的字句與聲韻呼吸之理全然相反,平心靜氣的念誦已是不易出口,奔跑之際,更加難以出聲,念誦這套歌訣,其實是調勻真氣的法門。(天龍第三十六回) 

小說中的「天山折梅手」是一門神奇武功,在掌法和擒拿手之中,包含了劍法、刀法、鞭法、槍法、抓法、斧法,還可把天下間的任何武術化入其中。但練習這些應用法門之前,卻先要以「跑步唸拗口令」的方式調勻真氣,情況與《血刀經》記載的武功一樣,是先練氣功,後練招式。這種以「發音」來調息的法門,則現實世界裡的「梵音療法」和「音聲療法」,可能有點相像。

所謂「音聲療法」,練習者以一些特定的呼吸和發音來調理臟腑,又與打坐練氣的「靜功」不同。其原理,似乎是以「發音共鳴」來達至一些療效。或許讀者會覺得匪異所思,認為這純是宗教世界裡的修練之道,但至少在自然世界裡,以「發聲共鳴」來療傷,卻不是太過新奇古怪之事。

養貓之人,都應該聽過貓隻會發出「呼嚕」聲響。每當牠們非常舒服的時候,便會發出這種聲音。亦有動物學家相信,貓隻發出這種聲響,實有療傷之效。家貓打呼聲的頻率約在27至44赫茲。科學家指出,某種頻率的音波,可刺激貓科動物對骨傷的療效,情況就如人類置身於超音波下療傷相似。此外,這些低頻率的「咕嚕」聲音,在貓隻的身體裡,亦可產生一系列的震動或共鳴,可促進骨骼增長,防止骨骼變脆。

既然貓隻發出「呼嚕」之聲或有療傷之效,所謂「道法自然」,便有某些養生和養心的內家氣功,有相類似的功法了。

值得一提的是,現實世界裡的傳統武術,亦不只一個家派講究發勁時,要同時發聲,或以發聲來助拳勁。例如,南派蔡李佛打拳時,多發出的「啲」、「唏」、「噫」、「或」和「哈」五音,以首三音較常見。不同的聲音,對應着不同的拳招,十分講究。就算是泰拳運動,擊靶及打沙包時,亦會以發聲來幫助發勁。虛竹所學的「天山折梅手」之功法,絕對是有根有據。

(待續)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自由撰稿,醉心武俠小說創作;近期發表《汴京遊俠傳》、《獵頭交易》、《清明上河記》和《天人》等小說。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