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報告考驗香港政治倫理  文:吳桐山

(中新社)
(中新社)

2018年的最後一日,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終於公布土地大辯論的報告。這份報告可謂各打50大板,既建議優先收回粉嶺高球場局部32公頃土地,但亦都支持填海。小組建議政府優先研究及推行的5個選項,分別是「維港以外近岸填海」,「發展東大嶼都會」,「利用岩洞及地下空間」,「於新界發展更多新發展區」及「發展香港內河碼頭用地」。

但報告的東大嶼填海可發展的土地面積為1000公頃,並無探討其後施政報告提出的1700公頃填海建議。這個只是保留討價還價的空間,顯得比較公正。實際上我也不覺得林鄭提1700公頃是「無價講」。

在林鄭月娥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之時,我曾經大潑冷水,覺得是浪費時間。現在報告出來,對報告的結論是滿意的,可謂面面俱到,也強調要多管齊下、不能再等。但由始至終,我沒有信心的,並非土地小組的報告水平,而是香港的政治倫理。一句話:結果出來了,你認賬嗎?如果沒有「認輸」的政治倫理,而是輸打贏要,那麼結果毫不重要。反正無論如何爭論都會繼續。

筆者從事新聞工作初期,跑了多年台灣新聞,看着台灣社會民主的成熟。我覺得,最重要的成熟,不是選舉的制度和過程,而是大家是否尊重選舉的結果。我尤其注重,台灣的選舉無論選舉的時候如何激烈,但結果出來之後,絕大部分敗選的一方都能夠大方承認敗選的現實,尊重制度。還記得2008年馬英九與謝長廷的選舉,謝長廷的敗選感言,令我感動得熱淚盈眶。中國人幾千年來不斷內鬥,最難做到的,就是“認輸”而不搞小動作。反觀香港的政治環境,敗選的一方就沒有展現出這種大度和謙卑,面對別人當選,顯得不情不願、黑口黑臉。這其實是對選舉制度的不尊重和伐害。

這次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報告,建議優先收回粉嶺高球場局部,是一個很聰明的做法。因為這是泛民一直要求優先做的,現在報告都支持發展。建制支持填海、泛民支持高爾夫球場,那麼現在兩邊都發展,大家各讓一步,這是文明的政治倫理。問題只是,泛民的支持者日趨極端,是否能以妥協的態度面對政治呢?還是下下要去到盡,口口聲聲「寸土不讓」,去維護他們口中的「正義」呢?

香港的政治環境十分特殊,這裡有新聞自由、有議會直選、有司法獨立,卻沒有政黨輪替,反對派是鐵打的、永恆的反對派。這才是政治爭論無法達成互諒互讓的結構性矛盾。

站在政府的角度,填海所得土地由政府擁有,政府對土地供應和使用有全面主導權,有助打破目前「零和遊戲」的土地困局。加上東大嶼都會選址具策略性意義,可以作為第三個核心商業區及新市鎮,並擴大新界運輸基建配套措施,緩解交通擠塞。這些策略性意義,都不是發展粉嶺高爾夫球場可以取代的,是泛民無法回答的問題。

但站在泛民的角度,做鐵打的反對派需要不斷補充反政府的子彈,若不解決土地問題,社會內耗就會不斷加深,但這正正可以凝聚反政府的人氣。如果反中的調子不讓唱、經濟民生的怨氣不能累積,那這個鐵打的反對派還有甚麼戲可以唱?

因此,土地報告出來之後,社會如何看待這個結論,是否買賬。建制和泛民的攻防戰又如何展開,着實考驗整個香港社會的政治倫理。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穿梭港深兩地的資深傳媒人、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