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本港所有房屋政策也失效? 文:寒柏

自2003年以來,香港樓市差不多是只升不跌,任何調控樓市價格的政策,都好像不大奏效。有時候,港府越「加辣」,樓價反而越高,市場亦越見暢旺,到底為何會如此呢?

▪ 一直以來,港府都以加徵印花稅來企圖為樓市降溫。但儘管樓宇賣買的交易成本大增,但始終無阻買家入市。反而,因為交易成本增加了,最終還使該成本反映在樓價之內,造成樓價反升的狀況。

▪ 港府為了遏止大眾炒賣,除了向有多於一層物業的人收重稅外,也向「轉手客」抽更多稅。但結果反而使所有投資者都不願在短時間內售出手上的物業。全港買家都在「坐貨」,反而進一步使樓宇供應更緊絀!

▪ 港府亦試過以控制「樓按成數」企圖為樓市降溫。例如,港府曾定下一些門檻,曾以400萬港元、800萬港元及近年的1,000萬港元為界;目的自然是希望讓基層或普通中產可以借得更高「成數」,富豪則要拿出更多的「自有資金」才能買樓。可是,當港府以400萬為界時,反而原本只值200至300萬的樓,立刻大升至399萬!如此類推。如今,縱然是港島區內的一個幾百呎單位,隨時也值1,000萬港元!港府每一次調整門檻,都似乎加速了樓市的升勢。

▪ 為了打擊炒風,港府向以公司名義持有物業的投資者抽稅,卻反而提醒富豪可以利用「私人名義」以「首次置業」的方式買樓,樓市反而更暢旺!對於以海外收入為主要來源的買家,港府亦曾出手限制他們的借貸比率,但依然無阻他們來港置業的意欲。

▪ 港府亦打算重售公屋,讓租戶可以25折購得單位。使公屋住戶可以低廉的價錢擁有物業,任由他們可以賣出公屋單位或進行抵押,藉此購買居屋或私樓,似乎是一項德政。但想深一層,公屋供應嚴重短缺,基層平均要輪候6年才能「上樓」。我們還把僅有的公屋賤賣予有錢的「公屋富戶」,又是否妥當呢?

為何以上諸般手段都不能奏效?說穿了,無論採納什麼措施也好,只要無法「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最終都不可能真正的使樓市降溫,甚至乎會進一步造成供應緊拙。這正是這23年來失敗之原因。此外,就算港府打算「增加土地供應」,但如果無法大規模「填海造地」,則只能向地產商及新界鄉紳「乞求」了。

中央立《港區國安法》之後,香港政治環境漸趨穩定。我們亦應該盡快重推「填海造地」之政策,不宜再蹉跎歲月了。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自由撰稿,醉心武俠小說創作;近期發表《汴京遊俠傳》、《獵頭交易》、《清明上河記》和《天人》等小說。著作還包括《金庸雅集:武學篇》和《金庸雅集:愛情、影視篇》等等。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