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科幻小說的科幻獨特之處  文 : 鄧飛

(互聯網)
(互聯網)

今年內地賀歲片最引人矚目的﹐不是已略呈疲態的星爺作品「新喜劇之王」﹐而是改編自劉慈欣科幻小說的電影「流浪地球」。關於劉慈欣在科幻文學上的鼎鼎大名﹐我就不多加介紹了﹐如果本地讀者對他一無所知﹐那就趕緊上網了解﹐畢竟劉對科幻文學的創作貢獻已經得到國際的獎項與認可﹐已經列入世界科幻文學的殿堂。另外﹐把他的小說改編為電影已經是醞釀許久的事情了﹐大批讀者翹首以待﹐儘管事實上「流浪地球」的電影情節與原著小說幾乎百分之九十都是不一樣的﹗因此﹐看了這部電影﹐不等於就了解了他的小說﹐尤其不等於了解他作品的獨特之處。

劉慈欣科幻小說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在基礎科學原理或科學發現方面作幻想﹐而不是如一般科幻小說那樣﹐從應用技術方面作幻想。許多號稱經典科幻小說和電影的西方科幻作品﹐其實很多都只是「技幻」﹕也就是從應用技術上構思幻想情節﹐而不是真的從科學基本原理或科學發現方面來構思。法國十九世紀作家凡爾納J Gverne被視為科幻小說的創始人之一﹐他的作品到今天也是為人所熟悉﹐包括《海底兩萬里》﹑《八十日環遊世界》﹑《地心歷險記》﹑《神秘島》﹑《從地球到月亮》等等﹐在過去一百年以來﹐被多次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但幾乎全部都是從應用技術的層面來構思幻想情節﹐比如潛艇(當時尚未發明)﹑登月大砲﹑鑽地技術及潛行載具等等﹐沒有甚麼觸及基本科學原理的。同樣﹐被視為第一本科幻小說的《科學怪人》﹐更是被改編過無數部影視作品﹐但這種幻想甚至連技術也談不上﹐把來自不同人的人體肢體連接起來﹐然後靠電擊使其激活﹐勉強可以說是對複製人技術的初步設想。但這樣的話﹐《聊齋志異》中的「陸判」也可以列為科幻小說﹐陸判幫書生朱爾旦先換心臟﹐後換人頭……

二十世紀最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著作等身﹐一生創作五百部以上的科幻小說﹐但基本上都集中在「機器人」和「宇宙航行」﹐氣魄非常宏大﹐但也沒有超出應用技術的層面(宇宙航行就是從太空航行的技術層面來構思)﹐也沒有從科學基礎理論﹑科學基本原理的角度來構思。也不是說全世界的科幻小說都是如此﹐前蘇聯有過非常精彩的從科學原理的層面構思之小說﹐可惜國亡而文滅﹐對世界讀者來說已經幾乎等同不曾存在過。

那到底甚麼叫做「從科學基礎理論﹑從科學基本原理的層面來構思幻想情節」呢﹖劉慈欣的作品就俱備很強的這方面的創作意識﹐但不是體現在《流浪地球》的改編電影和原著小說方面﹐事實上這部作品在他眾多的作品當中﹐不算十分起眼。最能體現這個特點的代表作﹐是在他的經典長篇《三體3》﹐以及《球狀閃電》等中短篇作品當中。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劉的作品從來就不是從應用技術的層面來構思幻想元素﹐而是鏖力於建立一個龐大的從科學基本原理層面的「幻想科學體系」﹕

首先是建立於「弦理論String Theory」基礎上的多維宇宙發生論幻想或者說想象。弦理論屬於理論物理學的一個重要學說﹐簡單來說﹐就是認為萬物並不一定由粒子所構成(粒子物理學和高能物理學的觀點﹐也是當今主流的科學觀點)﹐而是由一束束「能量弦線」所構成﹐所謂的夸克﹑電子﹑質子等粒子﹐實際上是能量弦線所作的不同振動形態和模式。據說至今也沒有科學實驗對這個學說作有效證明﹐但我們日常所說到的所謂「平行宇宙」﹐嚴格來說也是一個未經科學驗證的物理學假說﹐而它其中一個構想根源﹐就是來自「弦理論」中的分支理論「超弦論」﹐把宇宙解釋為不僅僅是空間加時間的四維空間﹐更是由十維以上的空間所構成。劉慈欣的小說非常着迷於這個物理學說﹐但不像其他通俗作品把故事設計放在所謂的「平行宇宙」﹐而是放在了構思宇宙間高文明與地球之類相對較低的文明之間的分別與行為模式上﹐以及這個高低文明之間的互動所帶來的對整個宇宙膨脹與消亡的影響上。相對高等的宇宙文明能夠認知和存活在高維度空間﹐反之相對低等的宇宙文明就只能認知和存活於較低維度空間﹐例如地球人類。因此後者是感受不到也無法理解前者是怎樣的一個存在狀態﹐唯一可以假設的就是﹐在全宇宙能量守恆的定律之下﹐高級文明為了生存而必須佔用足夠能量﹐從而必須消滅低級文明﹐也就是說﹐像地球這種低級文明即使沒有感知得到高級文明的存在﹐基於上述假設和自身也要生存的需要﹐必須假定高級文明是對自己存在惡意的﹐這就是劉慈欣在作品中反復強調的「黑暗森林法則」﹐這於霍金逝世前呼籲世人不要隨便招惹外太空文明的警告﹐是完全一致的。弦理論是已經提出但未經驗證的物理假說﹐劉是在此基礎上建構高低維度的宇宙空間不同面相﹐以及區分不同層次的宇宙文明等科幻情節﹐這比單純的應用技術上的科幻想象﹐其所俱備的科學含金量﹑思想深刻性要厲害得多﹗

然後﹐劉慈欣在這個亦真亦假的宇宙發生論幻想基礎上﹐再進行類似應用技術的科幻想象 —— 降維打擊武器﹐原著作品中的經典武器叫「二向箔」﹐簡單來說﹐地球人類是屬於三維空間(加上時間可以算四維)的文明﹐更高級更高維度的宇宙文明朝地球打出一片只有二維而完全沒有厚度的「二向箔」﹐在二維的「二向箔」與三維的地球接觸那一瞬間﹐會使三維宇宙中的一個維度無限蜷縮,從而迫使三維宇宙空間及其中的所有物質向二維宇宙坍塌,並在二維空間中「融化」為只存在長和寬而被剝奪了高度厚度的絕對平面﹐簡單說就是被壓扁了﹐太陽系二維化成一幅平面圖畫﹐人﹑動物﹑植物等等一切地球事物都變成了如同畫中圖形﹗

再進一步推衍﹐如果高級文明總是這樣打擊較低級文明的話﹐那麼整個宇宙等於在作整體的降維坍塌﹐整個宇宙不是在膨脹而是在收縮…..

如果說﹐古代原始宗教尤其是萬物有靈論者在建立宗教理論的過程中﹐最終會建立一個自己宗教獨有的萬神殿眾神體系的話﹐那麼同理﹐劉慈欣作品的科幻情節是在弦理論等未經驗證但又確實有物理學家提出過的假說前提下﹐建構一個完整的宇宙本體論﹑發生論體系﹗這是何等氣勢恢弘的宏觀想象﹗

這個科幻布局已經巨大得讓人喘不過氣來﹐但劉的科幻情節也不一定老是往遙遠的太空上鑽營﹐一樣存在接地氣但也是從科學基礎原理上構思的情節﹕宏物質﹑宏原子﹐這完全是虛構的「科學發現」—— 原子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肉眼不可觀察的物質粒子﹐而是以像球狀一樣的閃電形態出現。劉在《球狀閃電》中解釋道﹕

「在宇宙大爆炸後極短的時間內,整個空間都是平滑的,後來,隨著能量級別的降低,空間出現了皺折,這就誕生了各種基本粒子。一直讓我們迷惑的是,這些皺折為甚麼都是微觀尺度?難道沒有宏觀尺度的皺折嗎?或者說沒有宏觀尺度的基本粒子嗎?現在我們知道有的。」

宇宙發生論和宏物質﹐僅僅是劉慈欣科幻作品中其中兩個從科學基礎原理層面所構想的科幻情節﹐尚有其他﹐這裡就不一一贅言了。閱讀他的作品﹐雖然需要一點點物理學知識基礎﹐但絕對是一場充滿閱讀刺激的大腦風暴。

劉作品的第二個特點﹐就是末日取捨﹐尤其是關於生命的取捨﹐具體來說﹐就是當面臨地球末日﹑人類文明末日的滅頂之際﹐無法保障全體人類的生命﹐同時為了延續人類文明而不得不作出有人生﹑有人死的取捨﹐那麼如何取捨呢﹖如果說﹐劉作品的「科學」元素讓人大腦激蕩﹐那麼他作品的倫理價值元素就是激發爭議之處。怎麼個爭議法呢﹖下次再談。

文 : 鄧飛

香港教育工作者,現任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英國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政治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士(主修﹕政治及公共行政學和公法)。香港公民教育委員會委員,香港課程發展議會考試及評核局聯合委員會通識教育科委員,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委員,香港教育局德育及國民教育委員會委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