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土地問題,須防資本滲透 文:陳凱文

上篇文章提到,在野反對派的生存空間,雖已因為選制變革而被大幅壓縮,部分人亦因此而無法成為「關鍵少數」,但是要解決所謂的土地問題,緩和香港的深層次矛盾,仍有機會遇上現屆政府內部和部分建制派的阻力,好像較早之前,建制派謝偉俊曾在立法會建議修訂《保護海港條例》,但是建議卻遭到了政府拒絕,而議案亦因建制派兩大黨的反對而遭到否決。

這便衍生一個問題:為何已曾有中央領導表明,土地問題上必須解決,仍會有部分政府和建制中人敢從中作梗呢?其實地方的山頭主義,是歷朝歷代都要面對的問題,只是香港回歸後便一直奉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中央過去只會在涉及國家安全、政制發展這類議題上,才會行使其全面管治權,而這類事務未必跟地方或山頭利益出現衝突,問題才沒有正式浮面。

可是,所謂的土地問題,一方面牽涉到香港的長治久安,另一方面又牽涉到部分山頭的直接利益,這時中央的表態,頂多能為有心辦事的人無後顧之憂,或者讓奶酪被觸動的一方,不敢公然跳出來對着幹,但某些人若是要陽奉陰違,導致政策在執行過程中走樣變形,便不能單靠中央的表態阻止。

另一方面,香港所謂建制派的誕生,主要是因為港英政府在1991年時,開始引入立法會直選議席。在親英商界和民主派紛紛派人角逐的情況下,愛國的傳統左派亦開始籌組政黨並派人角逐。為了拉攏中間選民的支持,愛國陣營所組成的政黨,便選擇放棄過去傳統左派的意識形態,從組織和政治主張上都模仿當時的民主派。

這一做法的結果,自然使到這些傳統左派建立的政黨,除了表面上相對愛國之外,在組織和意識形態上,跟其他資產階級政黨並無分别,而他們為了壯大自己,於是便不斷招攬不同成份和階層的人加入,因而令到他們在經濟和民生政策上的主張,比以前更不傾向基層,而是開始照顧小資甚至是大資本家的利益。

除此之外,所謂的建制派,還包括了當年為求平穩過渡而拉攏的親英商界代表,即是坊間俗稱的「九七變色龍」。這些人的投靠,究竟是因為利益,還是因為他們打從心底裏愛國,大家心知肚明。與此同時,他們既然是工商界代表,甚至自己本身也是商家,他們亦自然沒可能支持任何觸動工商界利益的政策。

當然,工商界在現行建制內的影響力,表面上已因選制的變革而降低,但是尚有一點是不能忽略的,那便是他們仍然可靠現時法規相對寬鬆的政治捐獻制度,或者所謂的政壇「旋轉門」,達致「資本滲透」的目的。其實這個問題,不用說得太透,大家都能心神領會,因為「吃人嘴短,拿人手軟」,不過是人之常情。

是故,香港選制雖在人大決定後有所改變,令到某些人明面上做不了「關鍵少數」,但是只要任由「資本滲透」暗地裏繼續存在的話,所謂建制派在土地問題上放軟手腳,或者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必然會是可以預料的事。至於政府在土地問題上的阻力,則涉及另一些複雜因素,但是若要詳加剖析,文章篇幅便會太長,只好遲點另撰一文再說。

文:陳凱文

學研社成員,香港投資日報主筆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