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保羅男女中學是本港著名的直資學校之一,貴為傳統名校,歷史悠久,學生成績出眾,再加上學生背景大都是上流社會、專業人士及中產,作為「傳統貴族學校」來說,又相對校風純樸。每年入學試都會收到逾千份報名表,其入學試題亦會成為一個熱門話題。
據相關報道,近幾年來該名校較為著名的試題都是一些「生活小百科」或普通常識:
1. 如何沖阿華田?
2. 水中有兩罐可樂,只一罐沉底,到底為什麼?
3. 除了試味,還有甚麼方法可以把鹽和糖分開?
該校的校長或發言人亦曾公開表示,學校除了注重學生的成績及品行之外,也希望學生有多方面的發展。學校提出的相關常識問題,學生不一定要答對,有時候學生答題得體或有創意,一樣會「加分」。
不諱言,筆者作為校友,以上任何一條問題也完全答不上。反而感到困惑的是,你要學生懂得如何沖阿華田,瞭解為甚麼有一罐可樂沉底,或好沒來由的把鹽和糖混在一起,然後要求學生想辦法分開它們,又有甚麼意義呢?
由於名校出題,很多人就會把這些問題合理化。例如學校要求考生要有常識、有創意,發展全面。又例如學生懂得沖阿華田,就表示他們較獨立、有自理能力云云。
當然,「傳統貴族學校」問考生如何沖阿華田,也代表他們夠「地道」,學生不僅懂得喝高級英式紅茶,也知道茶餐廳的滋味,甚至乎懂得怎樣弄那些平民化的飲品。只有「真正的貴族」在表現自己的時候,才會對平民老百姓的生活表現得好奇,並會對平易近人、大方得體、又懂得基層喜好的貴族學生們另眼相看。
有趣的是,上一代中某些基層出身,但憑藉自己的努力,再受惠於上世紀8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而成為「初代小富」的人。他們可能是成功的商人,也可能是專業人士或政府高官。他們為了表現自己是「貴族」,反而會強調自己不懂得基層之事。例如,他們會向人表示不懂得使用「八達通」,或傻傻的走到便利店,想買一卷卷的廁紙;並為「自己的不懂」表現得很自豪。反過來說,富貴已歷幾代的「真正貴族」會更有教養,殊不會在人前炫富,基層的事就算不懂,也不會宣之於口。
但無論如何,難道答得出這些無聊問題的學生,就會獲得取錄?是否學生懂得沖阿華田,學校就給他學位?莫非父親是茶餐廳員工,兒女便會有優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 甚麼人能成功升讀該中學呢?現時,中一學額共有238個,附屬小學學生佔148個,外校生學額只有98個。換句話來說,能夠成功入讀附屬小學的才是真正的「贏家」,亦即是所謂的「贏在起跑線」。
● 那麼,誰人能入讀該小學呢?小學生也要答相類似的題目,但除了由全港報讀的成績優異的精英中精挑細選之外,也有一系列的計分方法。例如家庭背景、父母的職業和學歷、宗教信仰。其中,校友當然有優勢。筆者不少舊同學都在誕下孩兒後,便開始積極參與舊生會的活動,也和校長、校董及老師等打好關係。當然,以常理計,「出錢」捐助學校的會更直接,但由於學校根本不缺錢,舊生都是城中名人,除非家長是「超級富豪」,否則「出錢」都應該沒有甚麼優勢可言,很多舊生家長都是靠「出力」為主。
● 仔細留意一下相關報道,其實聖保羅男女中學的考題,絕非只集中在如何沖阿華田等瑣事上。學校參考申請人的教育局成績次第35%、面試表現35%、學業及非學業表現20%、操行10%,邀請約450人進行面試。面試題目也不只有「生活小百科」,更多的是普通話、英語和數學題目。基本上,與其他名校考試一樣,都是在學業成績及課外活動中表現最好的考生裏,透過面試挑選精英中的精英。
● 所以,學校不見得真的以「生活小百科」常識題來考核學生,最終還是以學生的家庭背景、學業成績、課外活動及操行等等作通盤考慮。當然,品學兼有的考生實在太多,如果當其他考題及範疇都無法分辨出誰勝誰負的話,就只有以在場考官對學生的印象分作品評。問一些「生活小百科」題目,或可以使學生真情流露,拉近雙方的距離,讓老師挑選「心頭好」。
想當年,曾有校內的老師對筆者說明,由於教育局把「5級制」改為「3級制」 ,新制度上使學校無法收到成績優異的學生,還要處理家庭背景復雜和比較頑劣的問題學生,在權衡輕重後,學校才改為「直資」。儘管轉為「直資」後學校仍預留了少數學位給予「平民學生」,但學校的「貴族化」味道越濃,又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筆者認為,無論是香港整體教育制度又好,還是直資名校的收生基準也罷,都越來越重視「非學業成績」,例如是課外活動、運動及興趣,又例如是學生的語言及表達能力。如學生能夠表現得有急才,精通多國語言、能說會道,便會有更大機會入讀所謂的「神校」。
但我們亦不妨反思一下,全港學校都追求這一系列的「非學業成績」,又有甚麼問題呢?要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和運動,又要他們口才出眾,靠的就是一系列的補習班,上補習班要的就是錢。為何考生的履歷都是彩色印製,排版精美,比一般大學生的求職履歷更精彩?若非家長們都是專業人士,便是另有補習班從中指點。換句話來說,香港中小學如此講究這一系列的「非學業成績」,只會進一步強化富人、中產及專業人士家庭的優勢;貧苦學生只會更加沒有機會。
記得筆者當年中二才插班入該校,就只是考一份中文、英文和數學的筆試,再有簡單的面試。着重筆試的好處,就是富貴家庭可以請補習,但平民學生仍可靠寒窗苦讀的與富人公平較技。
否則,如要與貴族們比西洋劍擊或馬術,筆者少時連馬匹或西洋劍也沒有機會近距離接觸過,還比甚麼?除非是比拼「拳擊」,或許仍可憑藉一些「打爛仔交」的經驗勉力捱打!
香港的「階級固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窮人難以向上爬,絕大部分平民學生也不可能入讀傳統名校。30年前,筆者和其他平民學生,仍可靠寒窗苦讀而入讀該校,現在是幾近不可能之事。同時間,「階級固化」不僅使社會向上流的動力大減,亦使香港的經濟競爭力大不如前。
如此下去,20年後的香港已註定成為國內的二、三線城市。試問等到那時候,一班品學兼優的香港名校生,就算他們精通多國語言,懂攀石、劍擊、馬術及擅玩多種樂器,畢業後又有甚麼前景或前途可言?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自由撰稿,醉心武俠小說創作;近期發表《汴京遊俠傳》、《7,360獵頭交易》、《清明上河記》和《天人》等小說。著作還包括《金庸雅集:武學篇》和《金庸雅集:愛情、影視篇》等等。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