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上任】(2)智慧城市成空中樓閣 業界質疑政府得把口

政府2020年12月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推出逾130項涵蓋智慧城市6大範疇的措施,惟截至政府換屆前,只有約4成工作已完成或持續推行中,其中「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政府」4大範疇的措施,完成率均不超過35%;而「智慧市民」及「智慧經濟」措施的完成率則分別為77%及66%。香港近兩年面對新冠病毒疫情,在「善用創新科技應對疫情」方面,工作完成率亦只有38%。

楊全盛:政府推動決心不夠

在香港IT界多年、也是香港電競總會創會會長的楊全盛認為,政府發展創科要有決心,遇到困難要迎難而上。
在香港IT界多年、也是香港電競總會創會會長的楊全盛認為,政府發展創科要有決心,遇到困難要迎難而上。

對於智慧城市的成效,一直有關注香港智慧城市發展的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副會長兼智慧城市聯盟創辦人楊全盛表示,香港在「智慧政府」或政府服務電子化方面,比內地或其他地方遜色,特別是牽涉到個人身份資料處理上總是特別小心,而國內因有實名認證,用微訊已可處理一切事情,很方便,但香港「先天難處」就是沒有電子個人身份。

政府「智方便」應用程式原意是為了推動eID(數碼個人身份),但楊全盛認為政府推動決心不夠大︰「譬如我預約打疫苗或其他東西,我很不接受為何仍然要填那麼多個人資料?明明已經申請了『智方便』填了所有資料,但申請任何東西時依然要再填一次,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系統,為何不把政府服務合併到這個接口去做?其實這不利於政府服務電子化的用戶體驗,我覺得不理想。」

不能遇反對聲音就「縮沙」

楊全盛認為,政府在建立智慧城市時要先做好自己的電子服務,再鼓勵更多商業服務如銀行、金融等與政府接口,當市民用其他服務時不需要再作這麼多認證︰「我知政府有這樣的計劃,但在執行上腳步不夠快。」

以2019年反修例風波期間被示威者破壞的智慧燈柱為例,楊全盛認為一個智慧城市必須開放數據,同時亦須收集數據,當政府相信這件事時,就應迎難而上。當社會上有人提出質疑,政府應該解決問題,而非放着不去做。楊全盛舉例,疫情下政府要求市民使用「安心出行」,儘管當初有聲音指長者不懂使用,但最終大家都要用,這正正反映出政府的決心。他強調如一有反對聲音就「縮沙」,作為政策執行者其實完全不合格。

自嘲「IT狗」歎業界缺人才

說到香港的創科發展,楊全盛認為2015年之前,香港連一個負責的決策局都沒有,雖然創科局成立後,初創企業由約1,000間增加至約4,000間,但增長速度仍然是慢,而香港創科發展面對的困難並非資金問題,而是人才短缺。

自嘲是「IT狗」的楊全盛概歎,香港營造不到讀創科、做創科是很Decent(得體)的職業氛圍,在大學IT、工程都變成「水泡科」︰「兒子中三選科,我叫他選ICT(資訊及通訊科技),太太說沒前途,應做醫生等專業人士,我當然不敢說老婆錯。」他苦笑說,美國不會有這種想法,而這種觀念正正限制了創科發展。

楊全盛認為,這與香港的研究項目難以商品化有關。外國大學的研究項目較易商品化,甚至有教授帶領學生成立企業,但香港的例子很少,因為香港大學教授的KPI(績效)並非以把多少項目商品化去計算。

建議由商界「拉動」大學科研

楊全盛對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有很大期望,希望當局可以令大學的研究與工商界有更好結合︰「現在香港做研究是一個『推』的概念,大學想到些甚麼就去研發,然後嘗試找商界的人看有沒有興趣。我覺得這不是一個正確做法,應該是一個『拉』的機制。」他認為,如果有一個機制幫到商界在大學裏進行研發,由商界去「拉」這些研發產品出來會好很多。但他強調,這不是商界或大學自己能做,必須有相關政策鼓勵,包括大學量度績效方式、撥款機制的改變等等,或須跨部門處理。

目前的情況是,創科發展明明取決於創科局,但引入商界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工作,而大學績效就屬教育局問題。楊全盛對此表示無奈:「有點像三不管,個個都關事時就變個個都唔關事。」他期望政策局改組後情況會有所改善。楊全盛強調,改革必定會面對巨大阻力,尤其學界;而改革亦非即時可以見到成效,故要看執政者有沒有信心及遠見。

方保僑: 疫情拖慢智慧城市發展

方保僑認為如能吸引大企業來港做科研,有助培養本地科研人才。
方保僑認為如能吸引大企業來港做科研,有助培養本地科研人才。

出任政府多個委員會、國際專家小組成員的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表示,內地創科發展起步算遲,但互聯網一上馬,手機應用程式、電子支付等科技就發展迅速。香港互聯網較早普及,但市民習慣用信用卡、八達通,反而令手機程式及電子支付發展較慢。近兩年因疫情關係,市民減少外出,才多了網上購物,令情況有所改善。方保僑認為有些事情「市民唔郁,政府做甚麼都無用」。

方保僑承認,智慧城市涉及多個政策局,如運輸及房屋局、環境局、教育局等等,政府不同部門有各自為政情況,而近年大家都忙於應付疫情,令智慧城市發展步伐慢了下來︰「智慧城市的一個重要骨幹是5G,2020年4月剛開始時疫情就爆發,本來大家有很大期望,希望可以做到高速流動數據、物聯網、車聯網等等,實際上過了兩年,很多事仍在研究階段,因為做不到測試,也無法開會,有些事情視像會議不能解決,推廣上也慢了很多。」

業界期望香港成為科研中心

業界期望新一屆政府能把香港打造成科研中心。
業界期望新一屆政府能把香港打造成科研中心。

李家超參選特首時的政綱提到:「發展創科中心,帶動經濟轉型」,當中包括發展香港為國際創科中心;構建國際科研之都、加快推展智慧城市、提升科研生態圈、吸引內地及國際大型企業在港設立研發及高端生產基地等等。方保僑相信,業界最大期望就是把香港發展成科研中心。過往兩屆政府都有提出類似政綱,問題是如何實現,方保僑認為重點是要官商合作。

過去10年,常常都說要培養創科人才、初創企業、「獨角獸」,但方保僑卻另有一番看法,他認為確實有需要培育初創公司,但培育一間初創公司成為「獨角獸」須花5至7年,而初創公司開始時能夠聘請的人員並不多,加上老闆全公司可能只有幾個人,失敗機會也高,他認為應同時留意國際大企業在香港的發展。
「香港有很多大型國內和國外企業,譬如阿里巴巴、騰訊;外國就有Google、Facebook、蘋果、Microsoft等等,但他們在香港都只是純粹做生意,沒有(在港進行)科研。怎樣才能令它們落地在這裏做科研?其實我們流失了很多科研機會到其他地方。」

冀借助「大樹」培育人才

方保僑解釋,香港就如一個後花園,自己播種,把一粒種子種成大樹可能要10年,但如果可以借助一些本身是「大樹」的企業來港做科研,就能令香港在科研上的就業機會增加,因為這些公司一招聘就是過百人,能夠為香港培育科研人才,這些人才之後或會離開大企業自己創業,又或者加入別的公司:「這樣才能真正令香港很快成長。」

如何吸引這些龍頭企業來港做科研?方保僑說,這些公司考慮是否到一個地方設立總部或科研中心,主要是看環境條件,如稅務和租務優惠、人才供應等等,就如同興建一座科技界的主題樂園︰「如果政府夾錢一起做,像當年興建迪士尼樂園,給對方一幅地,然後重金贊助。與其花那麼多錢建主題公園,不如給錢做創科;既然想做一個創科中心,就要花錢與國際大公司合作,令香港成為科研基地。」

政府必須正視人才流失問題

方保僑又提到,之前投資推廣署引入Uber,但Uber卻要在「灰色地帶」經營,結果對方改為到新加坡「落地」,甚至被收購,他概歎香港錯失了一間非常大型的國際公司。

國際投資者會看香港政府是否有搞創科的能力和視野,政府如要搞創新科技,思維就要開放,方保僑強調心態保守必然很難創新。

因為疫情,很多創科人才已返回內地,亦有部分去了新加坡、台灣等地,方保僑相信並非他們想移民,而是見到心儀的工作在那裏,因此被吸引過去。方保僑告誡政府必須正視人才流失問題。

84062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