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郊野公園邊陲與綠化帶協同發展研究 文:姚潔凝

建測規園功能組別立法會議員謝偉銓測量師於2022年9月6日,安排了40多名業內人士,與發展局甯漢豪局長、林智文副局長和劉俊傑常任秘書長線上線下交流,筆者有幸在現場和三位官員面對面交流。席間,甯局長提到今屆政府將會為多條與土地發展相關的條例作出修訂,例如 《城市規劃條例》、《收回土地條例》、《保護海港條例》和《土地(為重新發展而強制售賣)條例》等,當中最快上立法會的,便是與上述多述條例有關的精簡土地開發法定程序的修例建議。

筆者感恩政府終於願意踏出第一步,主動檢視多條過時的條例。事實上,除了上述的條例外,《郊野公園條例》亦是其中一條疾礙土地發展的條例。香港約有44 240 公頃,即超過41.6% 的土地被1970年代訂立的《郊野公園條例》,劃為指定的郊野公園或特別地區。可是,1970年代的政府土地劃界圖則,是源於十九世紀初期的土地記錄。在殖民管治初期的1899年,英國為了在香港行駛其管治權,便從印度借調兩名英籍測量師來香港,統籌土地測量工作,香港總督在1905年所簽批的《集體官契》,便以這些土地測量的記錄為基礎,亦成為新界地區最早的土地記錄。時至今天,政府只會在出售土地或有新發展項目時,才會為某地塊進行全面的土地測量工作。

由於《郊野公園條例》所限,所屬的土地不會有大型發展項目,政府多年來無須要重新檢視郊野公園的地界範圍,亦沒有為相關地區作出清晰的指示和研究。郊野公園和綠化帶同樣有樹木和草地,觀感上,巿民和環保團體很容易把日常居住地附近,有樹木和草地而未發展的土地,錯誤地視為是郊野公園的範圍,因此造成巿民和環團經常把綠化帶和郊野公園地界混為一談,社會對土地發展的爭拗不斷。

其實,以今時今日的土地測量技術來說,重新檢視郊野公園地界並非難事。然而,郊野公園與巿民聚居的區域,正正被綠化帶、農地和棕地等分隔著。若然發展局將會為全港16,000多公頃的「綠化地帶」進行全面性檢討,政府官員在辯別「綠化地帶」地界範圍的同時,亦應同步釐清郊野公園地界。這措施不但能讓政府各部門清楚郊野公園的實際範圍,亦能讓公眾對郊野公園和「綠化地帶」有清晰的分野,只要理順民情,讓巿民知道政府未來所發展的,是綠化帶而非郊野公園,相信巿民的反對聲音便會有所減少。

透明度高的土地發展政策,是有賴準確的測量數據,讓公眾明白政府在解決香港土地不足的問題上,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與綠化帶是會有協同效應,亦不會犠牲巿民所珍重的郊野公園,發展和保育相互平衡,這樣才能提升巿民的幸福感。

文:姚潔凝

測量師、民主思路社區實驗室政策總監、清華大學公共管理碩士、本科修公共及社會行政,香港大學房地產碩士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