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烏戰爭一周年之際,中國於2月24日發表了《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這份立場書的提出,是中國再一次主動出擊,重塑國際社會的秩序,對世界及中國都有重要的意義。
俄烏戰爭的爆發,有十分複雜的內外因素,而美國則將這場戰爭簡單地定義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侵略戰,並逼迫世界各國按美國的設定,作出立場選擇:要麼跟着美國,一同制裁俄羅斯,向烏克蘭提供援助,包括提供軍事援助,成為美國的盟友;要麼則會被視為站在俄羅斯一邊,對抗美國的敵人。
過去一年,美國就用這種陣營對抗,或者新「冷戰」思維的模式,一直在逼迫中國,要求中國選邊表態。中國拒絕加入美國一方,反對單方面制裁,美國就搬出台灣問題,威脅要將台灣烏克蘭化,又在貿易戰、科技戰方面,加大壓力,步步緊逼。
美國不僅在脅逼中國,同樣也在脅逼歐洲國家。美國一方面在意識形態上不斷地醜化俄羅斯,要求歐洲國家加入美國的陣營,共同對付俄羅斯,另一方面則使用各種手段向歐洲國施壓,包括逼迫政府重要人物,也包括用炸毀北溪管道的惡劣手法,意圖切斷歐洲國家與俄羅斯之間的能源關係,將歐洲綑綁在美國的戰車之上。
美國這樣做,目的很明確,就是要維護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維護以美國為主導的世界秩序。但是,美國卻是以讓世界各國都遭受不同程度損失的手法,逼迫各國跟從他的指揮棒。歐洲國家被綁上美國的戰車之後,被捲入俄烏戰爭之中,不僅要不斷地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及其他各種援助,協助解決難民問題,還要面對因能源供應、糧食供應,以及其他物資供應鏈被切斷,引發的種種問題,引發影響深重的內部矛盾。
因而,歐洲各國內部,一直有強烈的反戰情緒,不願意為維護美國霸主地位的戰車,而損失自身的利益。俄烏戰爭持續一年,陷入僵局,而且俄羅斯還是一個核武器大國,稍有理智的人都知道,不斷地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只會令戰爭拖延下去,只能讓歐洲國家遭受更大的損失,引發更多的矛盾,而且,持續地拖延下去,還有可能引發更大的危機,假如這些新的危機出現,歐洲將是最先遭受災難的地區。
美國非但沒有從歐洲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為歐洲國家着想,提出有效地反戰促和方案,反而變本加厲,不斷地增加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越來越多歐洲國家的人民不認同這樣的做法,歐洲國家內部要求和平的呼聲也日漸高漲。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中國提出的《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實際上是提出了一套對各國都有利,最符合全球利益的解決危機的方案,但同時也是反對霸權主義的方案。在這份立場書中,中國一方面強調尊重各國主權,強調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另一方面則提出摒棄冷戰思維,強調一國的安全不能以損害他國安全為代價,地區安全不能以強化甚至擴張軍事集團來保障,反對把本國安全建立在他國不安全的基礎之上,防止形成陣營對抗,共同維護亞歐大陸和平穩定。
這份中國立場書,實際上是倡議打破過去長期令歐洲及歐亞大陸許多國家感到困惑的美國主導之下的全球安全體系,要求建立起一種對各國都有利,符合全球共同利益的安全體系。
換言之,中國不僅僅是向美國及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不會受美國脅迫,不會按美國設定的模式去看待和應對烏克蘭危機,更加提出對世界有利的解決方案,倡議建立全新的世界秩序。
美國主導的全球秩序,是建基在美國具有超強力量的基礎之上。但是,由於內部和外部的種種因素,美國實際上正在走向衰弱,在應對烏克蘭危機的過程中,美國所使用的極端手段越多,就越反映出美國的力不從心。
世界需要有一種新的秩序,以保障全球安全,推進全人類共同發展。此時此刻,中國提出的《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具有非一般的意義。
文:文 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