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非本地醫生利港惠民 打破小集團利益勢在必行

特區政府放寬非本地專科醫生來港執業,由本港永久性居民擴展至非永久居民,期望能引入更多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加入本港公營醫療體系。本地公營醫療體系人手不足,是長期影響民生和社會發展的問題,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已討論一段較長時間,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符合社會民生發展需要,應得到支持。下一階段,香港發展的主調,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相信會有一部分專業人才,包括醫護人才,將會到大灣區甚至內地省市發展,香港若不能擴大吸納人才的政策措施,不利將來的發展需要,香港必須打破小集團利益的束縳,果斷引入非本地培訓的人才。
政府提出修例增加特別註冊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原方案僅限香港永久居民,經過立法會3次法案委員會議後,政府再次提出3大修訂,包括將特別註冊放寬至非永久居民的專科醫生、合資格醫科畢業生未取得註冊亦可回港實習,以及有限度註冊醫生可申請轉為特別註冊。政府當局認為,這些措施落實後,可以引入更多醫生。
一如所料,政府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政策措施,再次遭受來自醫生業界的反對,從現時可以看到的反對意見看,主要有幾方面,一是認為這些措施無助吸收美歐國家的醫生,只能吸引內地醫生,擔心會令香港公共醫療服務的水平下降。這種看法的依據是,美國和歐洲國家的註冊專科醫生的收入,以及他們的生活水準均不低於香港,即使開放引入措施,也未必能吸引海外醫生來港。因而,相信只能吸引內地的醫生來港行醫。
持有這種觀點而反對政府政策的人,直實所關心的並非香港公營醫療服務水平下降的問題,而是排拒內地醫生來港的心理作祟。如果真正關心公營醫療服務水平,那麼,擺在眼前最影響公營醫療服務水平的,就是醫生人手不足的問題,關注醫療水平,首先要想辦法解決人手問題。
這些反對的人,都有一個假訂的前提,就是認為內地培訓的醫生水平都不如香港,而且只有美、英和西歐國家培訓的醫生,才具有他們認可的水平。但是,這種觀點其實並沒有依據,之所以有這樣的觀感,大體上仍然是崇洋媚外的心理使然,或者也只是一種自我保護,自抬身價的做法。更何況,政府已經一再表明,放寬政策,引入非本地醫生,並非「中門大開」,只有符合專業要求的醫生,才可以獲批准來港服務。
另一種觀點認為,引入非本地培訓的醫生,可能不懂廣東話,並可能因此而影響醫療服務的質素。這是在質疑非本地醫生專業水準不合格,但道理講不通之後,退而求其次,質疑非本地永久居民不懂廣東話的問題。其實,語言不通也應該成為引入人才的障礙,引入非本地醫生,只是作為補充公營醫療人手不足的一種措施,落實這項措施之後,本地醫生仍然是公營醫療服務的主體,只要本地醫護能夠有足夠的配合,根本不會成為問題。況且,香港是多元社會,懂英語和普通話的市民也不在少數,引入非本地醫生,又有甚麼問題呢?
本地醫生業界反對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真實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要維護既得利益。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解決醫生人手不足的問題,提升本地公共醫療服務水平,符合公眾利益,即使有可能會對本地醫生業界的小集團利益帶來些少損失,仍然值得支持。醫生也應以香港整體利益和市民大眾的福祉為眾,捨個人小利而服務整體利益。
香港由亂入治之後,下一階段的發展主調,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將會更快地融入大灣區建設之中。在這一發展主調之下,會有更多本地專業人才,包括醫生和護士在內,前往大灣區發展,如果不採取相應的措施,放寬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香港的醫生短缺將會更趨嚴重。
香港必須以更開放的措施,更積極的態度,廣納天下人才,不論這些人才在哪裏培訓,只要是香港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符合本地專業服務的標準,都應該吸納進來,這樣才能保持並提升香港的專業服務的競爭力,才符合市民的期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