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企業保就業同樣重要 第二輪抗疫措施更可取

特首林鄭月娥4月8日公布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動用1375億元財政,支援企業和市民,其中包括史無前例的800億元的「保就業」計劃,向全港合資格僱主發放工資補貼,為期半年,料涵蓋150萬名僱員。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着眼於保企業、保就業,對於穩定經濟和社會,確實有幫助,亦十分重要。社會各界對此多表示歡迎,但社會仍須提防過於民粹化及只重眼前利益的短視思潮,妨礙政府抗疫基金的效果。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對全球帶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香港也不例外。這次疫病對香港的影響主要有幾個方面,其一是公共衞生體系的一次重大考驗,香港的公立醫院床位不足,人手緊張,每年的流感高峰期,尚且有應對的壓力,這次新冠肺炎如果真的在社區大範圍的爆發,將會出現公共醫療體系的災難,所幸政府這次應對疫情各項措施均屬有效,疫情未大面積擴散,暫時還能守住公共醫療衞生的安全和有效運作。

其二是對經濟的衝擊,新冠肺炎對全球的經濟均造成沉重打擊,有些經濟專家估計,這次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打擊,可能堪比過往任何一次全球性的經濟大蕭條。香港是一個小型的外向型經濟,當全球的經濟在短時間內停下來,香港無可避免地要受到衝擊和影響,旅遊業、航運業、外貿、金融等許多行業,都有可能出現休克性地打擊。因為要保持社交距離,市民未能正常返工返學,最大限度地減少外出,本地的零售、飲食等消費亦大幅減少,對經濟的打擊是十分沉重的。

其三是社會穩定的衝擊,因疫病流行,經濟蕭條,接下來就會出現大面積地裁員潮、失業潮,大批市民的生計受到影響,人心不穩,社會秩序就會面臨重大的衝擊。失業潮很可能變成一枚重量級的炸彈,這並非危言聳聽。

面對這些的重大危機,對政府管治是一項重大的考驗,政府須妥善地處理好上述三方面的問題,讓香港能度過疫情難關,並且在疫情過後得以迅速復甦,重回正軌。特區政府先後推出兩輪的防疫抗疫基金,總共動用了近3千億元的財政儲備,這些措施可謂史無前例的大手筆,也十分必要,所幸香港擁有厚實的財政儲備,暫時不需要發債度難關。

審視政府的兩輪抗疫基金,重點在於保企業、保就業、紓民困。第二輪的抗疫基金的措施,改變了直接向企業派錢的做法,改為資助企業僱主支付員工薪酬,這種做法更可取。第一輪的抗疫基金,直接向企業發放抗疫金,好處是企業可以靈活使用,度過難關,但不足之處是無法避免企業大幅度裁員,甚至倒閉,對穩定社會沒有幫助。第二輪的基金,轉為津助薪酬,即能協助企業減少營運成本,亦鼓勵企業堅持下去,等待疫情過去。這種做法對經濟和社會均有好處。

8百億元保就業計劃,表面上看受惠者仍然是企業或老闆,政府協助企業僱主減輕了工資上的成本壓力,而僱員每月所得薪金並不會因為這項措施而有所增加。但實質上,僱主和僱員都有好處,僱主減輕了工資成本的壓力,可以捱過暫時的難關,而僱員則可以因此減少因裁員和減薪的危機,在疫情的逆境中得以維持生計。

當然,一項措施不可能面面俱圓,總會存在漏洞和瑕疵,比如,有些僱主仍然有可能會用放無薪假、半薪出糧等各種方法,剋扣僱員應得的薪資,甚至只向僱員發放政府津助的一半薪資等等。有些反對派因而認為,政府向僱主發放薪金補貼,不如直接將錢發給僱員,甚至再次直接向全部市民派錢。

這種看法過於民粹化,並且短視。必須指出的是,保企業與保就業互為相關,同樣重要。如果只向市民派錢,忽略了企業生存的困難,那麼疫情中,企業大量地倒閉,經濟恢復將會變得更為困難,僱員也會因為失業變得生活困難,派錢只能解決短期的生活需要,對僱員來說是得不償失。

相比之下,政府的保就業計劃更為可取,減輕企業的成本壓力,讓企業可以在最困難的時期持續下去,捱過難關,又保住大多數市民的飯碗,既能應對經濟發展方面的困難,同時也兼顧社會穩定的需要。

作為補充,政府還應加強與社會的合作,檢舉不良僱主,堵塞漏洞,讓這筆抗疫基金能夠發揮最大的作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