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也須維護市民生活正常 深滬做法不同香港須思考

第五波疫情之下的香港,染疫者過百萬人,死亡者超過七千人,成為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城市。與此同時,經濟、社會亦受到疫情衝擊,百業受挫,大量中小企倒閉結業,失業率攀升至4.5%,嚴厲的防疫措施也令市民無法正常生活,不少人情緒受到影響。港大研發的「防止自殺早期預警系統」分析發現,3月份自殺個案達至兩年高峰;亦有調查顥示,7成受訪市民出現抑鬱,情況令人擔憂。第五波疫情令香港一下子由動感之都,變成悲情城市,這種情況須引起政府重視,抗疫須兼顧維護市民正常生活,把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減至最小。

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防止自殺早期預警系統」,利用每日新聞報道等數據,計算本港過去7天自殺估值平均數,評估自殺風險水平。系統發現,本港過去一年估計自殺個案為670宗,個案由2月22日的低位迅速攀升,3月20日觸及極高風險警戒水平,並於23日達至高峰,當日的「過去7天自殺估值平均數」為4.05,比全年平均數的1.8為高。期內「7天自殺估值」顯示每日有4人自殺。

另外,晉峰青年商會於本年1月至3月間進行的「國際精神健康問卷」調查發現,港人抑鬱指數隨新冠病毒確診個案及失業率飆升,由1月初錄得的51.3%港人抑鬱,2月份急升至75.3%,當中超過四成(43.3%)香港受訪者更出現中度而至嚴重抑鬱情況。

本港第五波疫情始於今年1月初,2月份農曆新年假期之後急速發展,到3月份升至最高峰。而上述的兩份調查則發現,2月至3月份,是市民出現抑鬱情況和自殺個案急速上升的時期。這反映出,疫情急速發展,政府的防疫措施嚴厲,令經濟、社會和市民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導致大量市民出現情緒困擾,而長者等弱勢社群則是受影響最大的群體,這一問題必須引起政府和社會的注意。

疫情發展,可能會令市民因染疫,危及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同時也有可能因過度的緊張、擔心導至情緒不穩,危及精神健康,兩者同樣須受到重視。這無疑無給政府抗疫工作增加難度,但卻不可廻避。政府必須一方面採取必要措施防止疫情擴散,另一方面又兼顧維護市民的生活正常,盡可能地減少對經濟社會和市民日常生活的影響。

2月份,疫情出現幾何級爆發之時,也是市民最感到無助,情緒最受困擾的時期,其中一項導致市民情緒受困擾的重要因素,是政府的防疫措施未能配套,在收緊社交距離措施的同時,忽略了對長者的照顧,未考慮到多數長者不懂上網,無法及時接收抗疫資訊的現實情況,沒有主動關顧長者,尤其是獨居長者,而令相當一部分人在疫情最嚴峻時,求助無門,倍感焦慮,出現較為嚴重的情緒問題。

另一方面,政府在抗疫過程中,除了每日公布準確的染疫數字、死亡個案,發放準確的抗疫資訊外,也須注意提升社會的正面情緒,宣傳積極抗疫,避免社會情緒過於低落,避免市民對政府的負面情緒過高。

自2月份疫情迅速發展以來,市民每日見到的,是不斷升高的染疫數字和死亡數字,看到的是公立醫院人滿為患,病人得不到應有的醫治和照顧,以致於大量屍體未能及時得到處理的新聞……,每日看着這樣的新聞,又如何能讓市民不感到焦慮?又如何能不抱怨?

內地在最新一輪的疫情中,不同的城市採取了不同的抗疫措施,深圳以一周時間迅速完成全民檢測,達至清零;上海則採取分區檢測的辦法,迅速達至清零。內地城市的最新抗疫方向,顯示他們已經將「動態清零」與維持市民生活正常化,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深圳的做法是盡可能地縮減時間,讓影響減至最小,上海則是以分區的辦法,讓經濟、社會不會因抗疫停頓下來,殊途同歸,都是要盡可能地減少抗疫對市民生活的影響。

香港應該怎麼做?這值得特區政府認真思考,仔細地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