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專家顧問公然拆政策台 抗疫信息混亂市民無所適從

第五波疫情持續,特首林鄭月娥14日(上周五)宣布延長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兩周,至2月3日(農曆年初三),不僅食肆禁晚市堂食最快年初四才能恢復,年宵花市等大型活動也須取消,市民大受影響,怨聲載道。事隔一日,政府專家顧問、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在電台節目中,公然與政府唱反調,質疑「動態清零」政策,更倡重開食店早輪晚市,重開戶外運動場地。政府的防疫政策一再遭受批評,其中要點在於政策不一致,信息紊亂,而專家顧問各說各話,令市民無所適從,從中亦反映出政府施政水平之不足,有必要認真總結,加以改善。

特區政府一再強調,以「動態清零」作為應對新冠疫情的基本政策取向,並且表明,「動態清零」並不是指要求完全沒有個案,而是當有個案出現,當局有力阻止病毒在社區蔓延,盡快切斷傳播鏈,保障香港整體安全。第五波Omicron變種病毒在香港社區出現後,特區政府仍然堅持「動態清零」的政策方向,一方面盡力查找病毒的傳播源頭和傳播鏈,並迅速切斷傳播鏈,另一方面則以收緊社交距離措施作為配合,以減少人群聚集,減少病毒擴散的可能。

自上月(12月)底發現由國泰空中服務員輸入社區的第五波疫情以來,特區政府總體上是以「動態清零」應對。平心而論,雖然目前疫情尚未受控,未能就此草率地下結論,但是,僅以現時的防疫結果看,香港在查找病毒源頭,切斷傳播鏈方面,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令疫情沒有如歐美國家那樣,大面積地擴散,幾個傳播鏈都被有效地控制住。

但另一方面,特區政府在收緊社交距離措施方面,卻顯得較為粗疏,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不比疫情本身更小,某種程度上說,可能影響更大,以致於有些言論說,未被疫病毒死,可能已因政府措施而窮死。政府的措施粗疏,主要體現在簡單重複過去的措施,並且採取「一刀切」的做法,未能因時制宜,因事制宜,盡可能地減少對業界和對市民的影響。

舉例而言,禁食肆晚市堂食、停止年宵花市就有商榷的地方,政府的政策目標並不是要打擊食肆生意,影響花農生意,而是要減少人群聚集,那麼,限制堂食客流量,維持有限度的經營,限制年宵花市擺賣熟食攤位等措施,可能也能達至政策目標,但對業界的影響會較小。而禁所有運動場所、禁戲院、補習社等表列處所營業,也並沒有充足理據。正因為政策在這些措施方面的粗疏,因而引發爭議,也引起社會較大的怨氣。

但是,並不能因為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引起的社會不滿,全面否定「動態清零」政策。以全球抗疫的效果為參照,歐美採取「與病毒共存」的策略,結果疫情失控,不僅保不住經濟,維持不了社會的正常運作,更加在多個國家出現每日數十萬、過百萬的確診個案,造成重大人命損失。以美國為例,至1月17日已累計6699萬,累計死亡87萬,香港根本不可能負擔得起這樣的代價。

美國和西歐國家未能正視自身在抗疫政策措施上的錯誤,不自我反省「與病毒共存」的失誤,反而一再質疑在全球抗疫中取得最好成績的中國的「動態清零」,實在令人費解。而這種「與病毒共存」與「動態清零」的爭執,在香港也從未停止過,一部分人其實是借此攻擊政府親內地和遠美歐的政治立場。

如果說,這些爭拗只是存在於社會輿論中的爭論,倒也無妨,因為香港本來就是一個思想自由,意識形態多元的社會,對於一些具體的政策措施,難免會有不同的爭議,更何況抗疫措施確實會令一部分市民遭受影響,甚至是帶來直接的經濟損失,社會上有反對意見並不奇怪。

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對政府決策有重要影響力的政府專家顧問,竟然公然地與政府唱反調,尤其是公然表明「動態清零」差不多是不可能任務,這就令人感到疑惑了。政府專家顧問不但不能協助政府向市民解釋政策,解除市民的疑惑,反而反向而行,在社會上製造混亂信息,削減政府的公信力,這是要拆政府台。

從防疫抗疫中,可以看出政府施政存在的不足。政府與政府專家顧問的言論不一致,不同專家各自各意見,業界和市民則無所適從,政府的管治力、決策力和執行力又從何體現?政府當局有必要認真總結,切實改善,提高管治水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