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是香港一項重大土地發展項目,早於上屆政府便已公布「明日大嶼願景」,建議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的中部水域分階段填海,建造合共約1,700公頃的兩個人工島。
直至去年底,現屆政府提出新的交椅洲人工島填海方案,由原本規劃的兩個人工島改為在交椅洲北、南及西填海1,000公頃,建造A、B及C三個島,項目預計提供19至21萬個住宅單位,容納最多55萬人口,最早一批居民有望於2033年,即10年後可以入伙。
一個規模如此龐大的工程,10年時間是足夠?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立法會議員謝偉銓認為,以目前的填海技術,2033年人工島有希望可以落成入伙,但他提醒政府開展工程前一定要有周詳計劃,為各大工程項目制訂系統化時間表,以免令工程陷入應付不來的尷尬局面。
另一方面,漁農界立法會議員何俊賢則擔心,香港水域填一吋少一吋,表明會為漁民爭取最大權益。
文:昭仁 圖:黃冠華、資料圖片
根據最新設計,交椅洲人工島新方案由原先規劃的兩島改為「三島設計」,而三個人工島將包圍交椅洲而建,並以「Y形」水道分隔各島。
「三島」設計兼顧海洋生態
發展局介紹,「三島設計」充分考慮了生態、水質、工程可行性、海上交通及港口運作等因素。另一方面,如此布局能避開位於交椅洲、小交椅洲、周公島及坪洲沿岸具生態價值的石珊瑚群落。「Y形」水道設計既能保持鄰近水域的水流適度流動,更有效應對填海對水質和生態造成的影響。另外,「Y形」水道設計更能配合盛行風向,有助減低城市熱島效應。
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立法會議員謝偉銓,相信上述原因正是政府考慮採用「三島設計」方案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團體或個別人士擔心,1,000公頃的填海對整個香港,尤其是維多利亞港的水流、水質等造成嚴重影響。謝偉銓認為,這方面政府可以研究得更加深入,並向公眾提供更多資料:「包括你可以做一個模擬的相關研究,研究水流、風向對整個維多利亞港的影響,另外當然要考慮航道問題,我覺得這些都可以做。」謝偉銓認為做了這些研究後,起碼令擔心的人釋疑,減輕他們的憂慮。
謝偉銓:造價5,800億尚有調整空間
「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新填海方案,成本估算達5,800億元,與2018年當局粗略估算的5,000億元增加了800億元。800億不是一個小數目,不少人十分關注造價上漲的原因。謝偉銓表示,2018年的5,000億只是粗略估算,隨着時間推移,增加約800億只是根據市場變化所作出的調整,加上政府現階段仍未對整個項目作出最深入及全面研究,所謂的5,800億元亦未必可以作準,尚有調整和修訂空間。
「5,800億元其實是包含了基礎設施和填海,交通、道路、橋樑、集體運輸等等。這些其實需要比較詳細的分項讓大家知道,究竟5,800億是一個保守抑或是較為穩妥的估算呢?隨着有關材料和細節越來越清楚,這是仍可以修訂。」謝偉銓期望,政府能夠盡快做一個詳細研究,再適時和公眾解釋各項造價開支。
新基建效益大 不是「倒錢落鹹水海」
謝偉銓認為,大家不要只斟酌於造價的高低、成本的上漲,亦應宏觀去看整個項目所帶來的得益:「要考慮它(明日大嶼項目)帶來的效益,這不單單是增加2、3%成本,而是得益是否大於這2、3%?大家都要了解和清楚。」以過去經驗為例,填海造地最終只計賣地收入,就已經超過了建造費,往後還有其他一連串的得益。
「對整體經濟而言,你建成了房屋,當然就會同時有稅收,買賣又有、差餉又有。租金亦某程度令一些團體、企業賺到錢,之後又有利得稅收益,這些都未必有計算進去,整個項目帶來的效益,我相信每年以千億元計算。」
謝偉銓相信整個項目效益,一定大於現時付出的5、6千億元:「何況這個工程亦帶來就業,令各行業機遇更多。過往我們很少製造可供發展的土地,道路基礎設施亦都是少。大家要明白,基建是一項投資,而不是有些人形容『倒錢落鹹水海』,它其實帶來很大、很長遠的經濟成果。」
避免工程一齊做「火山爆發式」
「明日大嶼」雖說長遠對香港裨益巨大,惟謝偉銓提醒當局開展工程前一定要有周詳計劃,最好為各大工程項目制訂系統化時間表,不致令各項大型工程如「火山爆發式」堆積去做,陷入應付不來的尷尬局面。
「這麼多大型工程,接下來會否重疊地『火山爆發式』一起做?抑或是很有系統地有不同時間表,不會因為大量基建工程,推高了人工、材料等成本。我們時常擔心有沒有這樣的人力,而資金方面又是否可以同時應付的問題。」謝偉銓認為,政府這方面需要有個相對成熟的未來財政計劃,考慮到通脹、人手、填海材料等問題。
過往政府時常被批評署、局各自為政,而「明日大嶼」是香港未來重要基建,謝偉銓認為必須要妥善計劃:「不要說未來20年,10年內我們有何重大工程在做或者計劃做,都必須考慮財政、人力、材料等方面。另外,地緣政治不穩定等因素,其實都會增加不確定性,種種因素都不可以忽視。」
高效填海技術完成不可能任務
「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項目,預計第一批居民最早可於2033年入伙,從今起計不過是10年左右,10年要從一片汪洋變成可以入住的人工島,看似是不可能的任務,但謝偉銓就相信有可能做到。
他解釋,工程所花時間其實不長,但程序卻很長。現時政府講究實事求是,已修例精簡冗長的土地發展程序,加上環評方面有些數據可以善用而毋須從頭做起,都有利於加快工程進度。
另一方面,謝偉銓認為填海技術的進步和優化,亦可促進工程進度:「你看東涌就知道,東涌現時有些地方還在填,但有些已經填好可以做發展。與過往傳統填海方法要等沉降相比,現在已經不需要。」謝偉銓形容東涌的填海速度甚快,兩年多已經可以進行地面發展:「將來會不會再加快?我們接下來有不少填海工程,這方面其實可以吸收更多經驗,所以我不擔心填海技術上的問題。」
填海物料相信足夠應付需求
在填海物料供應上,是否足以應付交椅洲人工島1,000公頃需求?謝偉銓表示,過去工程所產生的廢料可以用來填海,現時將軍澳137區正是放了很多這些可重用的建築廢料加以利用,他相信填海物料供應足夠:「因為不會一下子填1,000公頃,要經歷一段時間,譬如10至20年,期間不斷有陸上建築工程產生廢料,這些廢料可以重用,我相信會足夠。」
2033首批居民入伙不是沒可能
除了填海技術進步外,謝偉銓相信填海時可以一併考慮道路、基礎建設,包括供水供電等等,利用現時科技軟件,能夠提早做好各方面配合,以及減少不必要浪費,加快整體工程時間。加上程序、審批上順利的話,2033年第一批人可以入伙,不是完全沒有可能:「當然要大家在這方面支持配合,政府工作亦要增加效率,不像從前填海要等幾年,又要等沉降穩定後才可以進行土地上各種建設。」
接駁鐵路被指忽略屯門50萬居民
隨着交椅洲人工島新填海方案發表,連帶交通配套規劃亦更見清晰。政府擬建設「港島西至洪水橋鐵路」及「港島西至大嶼山東北連接路」,打通接駁人工島的交通網絡。兩組鐵路及道路北連「北部都會區」及深圳前海,南接港島西及中環,東駁九龍西,貫穿新界西北及市區的走線有助緩減屯馬線及屯門公路負荷。唯獨是「港島西至洪水橋鐵路」避開了屯門市中心,遭人詬病無法直接服務屯門區內50萬人,未能配合往後龍鼓灘及屯門西發展。
未必要早早「劃死」走線
就着這方面的議論,謝偉銓認為未必一定要將屯門市中心早早「劃死」在走線內,可能未來透過另外的集體運輸系統應付需求更佳。
「50萬人口,如果你加一樣東西上去,作為其中一部分,是否最好方案?現在政府解說不是不做屯門西部分,這方面是否另外有集體運輸系統去做更適合?我覺得後者應該更加好一些,連同將來填海和規劃考慮,勝過現在一早定了,將來去遷就它。」謝偉銓說,基建、交通設施應是服務大家,便利經濟活動,而不是反過來要去遷就基建、交通設施。他認為政府不會忘記屯門西,只不過現時最主要工作是交椅洲人工島如何連繫好其他地區,包括大灣區。
填海造地促進產業多元化
對於新的交椅洲填海方案,謝偉銓記得在發展事務委員會上討論時,大部分議員都支持,只是在細節和資料上,大家有不同見解,他相信政府可以解說得更清楚。就他個人而言,他支持交椅洲人工島項目盡快去做。
謝偉銓認為,香港很多問題都是源於沒有足夠可供發展土地,才令到很多方面的優勢不能凸顯:「其實填海造地是香港過去,包括回歸之前,主要的可供發展土地來源。這些填海出來的土地,都非常有效率地去使用,大部分用作發展用途。今時今日很多人說發展棕地、新界東北,但是否可以取代?我覺得不可以取代!」
香港因為欠缺足夠可供發展土地,而未能進一步推動產業多元化。謝偉銓以農業作為例子,經濟效益雖然與金融業有落差,但不是沒有人有興趣做,而是沒有地方讓人發展,以致農業式微:「你根本沒有機會給他們,這方面如果能夠填海造地,當可供發展土地足夠時,就有權做這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