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復常】北上交流團通關大爆發 讓年輕人認識國家 紓解死硬派心中氣

為培育青年具國家觀及世界視野,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民青局)早前公布《青年發展藍圖》,當中提及將積極推動不同類型的交流和實習計劃;隨着社會復常,兩地交流趨向頻繁,到內地的考察團、研習班等,如雨後春筍,今年的暑假,將會是另一個高峰期。
而在今年2月初,率先帶團的民青局副局長梁宏正,接受《堅雜誌》訪問時指,冀年輕人能尋找到合適的發展空間,從中建立自己的事業或理想;同樣積極帶團到內地交流的政團,他們在訪問中指,希望在交流的過程中,讓年輕人透過親身體驗,建立正確的國家觀念,增強民族自信。

文:鄭濬文 圖:黃冠華

梁宏正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 推動建設「青年發展型社會」

梁宏正推動建設「青年發展型社會」。
梁宏正推動建設「青年發展型社會」。

梁宏正接受《堅雜誌》訪問時表示,希望為曾參與交流團的年輕人,設立一個網絡平台,加強與他們的聯繫,冀日後能夠提供更多機會,讓香港成為「青年發展型」的社會。
資深社工譚榮勳接受訪問時指出,距2019年黑暴已有數年,但仍有不少年輕人對內地,甚至特區政府抱敵視態度,拒絕作任何接觸。

青年民建聯主席施永泰也指出,須透過軟性手法,說好國家故事,不能過於說教。

新民黨中央委員、第五屆青委主席劉文杰相信,國家仍希望香港年輕人多認識內地發展。

要解決香港年輕人的偏見及敵視,四人都認為需要透過親身感受,以事實說服他們,故任何交流或考察都有實際需要,交流內容與性質須更專更深,預計要多花一至兩年時間,才能逐漸解除年輕人的心結。

首次以副局長身份帶團到廣州交流的梁宏正解釋,不能「隔一晚」便改變整個人生,大家不要把期望訂得太高,年輕人的成長與發展過程,是細水長流。

當然,不排除透過某些活動,令年輕人的想法有所改變,但最重要是給予他們更多機會,從而啟發他們的潛能。已參與20多年青年工作的梁宏正指出,年輕人希望追求理想,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民青局其中一項重要的角色,就是如何更立體地啟發年輕人所需所長。

特區政府、政黨及民間均希望透過交流團,讓年青一代真正認識祖國。
特區政府、政黨及民間均希望透過交流團,讓年青一代真正認識祖國。
梁宏正與香港青年到廣州交流
梁宏正與香港青年到廣州交流

友情為基礎成立青年網絡

梁宏正表示,已發表的《青年發展藍圖》內其中一個措施,就是成立一個青年網絡,最終目標希望能夠涵蓋全港青年人。至於如何築起這個網?梁宏正提到,首先從曾經參加交流團的年輕人入手,邀請他們加入,循序漸進:「初報名可以參加一天團,認為好玩的話,下次邀請參加兩天一夜交流團,往後再走遠些,例如北京或上海,又或到陝西等地,甚至可以到外地考察和實習。」除了觀光外,也可以是主題式交流,例如專門探討航天、高新科技、文化歷史、金融等等。

年輕人相當重視朋輩之間的感情,梁宏正認為當有一名年輕人參與,便可以感染到身邊朋輩參與,久而久之有關網絡便會更趨全面。再加上就算交流團結束,但建立起的友誼仍然存在,甚至可以變成一個堅實網絡。梁宏正強調年輕人是社會重要組成部分,亦是未來主人翁,青年工作的核心精神,就是啟發他們看到未來,提供不同的元素及誘因,啟發他們發展多方面技能,甚至從興趣中開拓自己的事業。

喚起社會對青年發展關注

梁宏正亦提到,《青年發展藍圖》明確列出,既要為志同道合的青年人提供參與機會,亦要接觸和了解持不同意見青年人的心聲,推動以更創新和貼近青年人的手法,說好中國和香港故事。未來會有更多交流團或考察團,讓他們能夠從中尋找目標及興趣。為喚起社會對青年發展關注,令香港成為「青年發展型社會」,梁宏正認為政府、商界及民間組織三者要加強合作,為年輕人發展創造空間。

香港現已從疫情復常,梁宏正見證各界急不及待,希望努力追回過去三年受疫情影響的時間。從今次帶團經歷,雖然只屬一天團,發現無論是香港或內地單位,他們都非常投入,反應亦很熱烈。梁宏正形容目前正是推動香港作為一個「青年發展型社會」的大好時機,無論是香港年輕人,又或者外國年輕人,未來會對香港更加有興趣,希望他們從中能找到自己的興趣、事業及理想。

在廣州新紅點打卡留念
在廣州新紅點打卡留念
大家很留心聆聽當地單位人員講解。
大家很留心聆聽當地單位人員講解。
首團參加人數踴躍。
首團參加人數踴躍。
從事20年多年青年工作,梁宏正的宗旨為不忘初心。
從事20年多年青年工作,梁宏正的宗旨為不忘初心。

施永泰 青年民建聯主席 要給年輕人兩三年時間

施永泰指給年輕人時間慢慢了解國家。
施永泰指給年輕人時間慢慢了解國家。

青年民建聯主席施永泰形容,2019年黑暴期間,是開拓青年服務最艱辛的日子,各種攻擊排山倒海。直到香港《國安法》落實,社會漸趨穩定。當大家靜下來,細心想一想,很多人都覺得需要向前看,但有關工作確實有一定難度,需要慢慢來,花點心思。

專業人士主動參與內地交流

施永泰說自己也是年輕人,明白年輕人很重視朋輩之間的關係及友誼,當他們看到身邊的朋友有更大空間發展時,自然會有想法。近期不少具專業資格的年輕人,例如醫生、律師等等,主動聯絡他表示想參與內地交流活動,趨勢令人鼓舞。至於何時才能扭轉年輕人想法,願意全程投入認識國家?施永泰估計「大概要給他們兩至三年時間」。

今年2月6日,恢復正常通關首天,民建聯17人青年考察團已經急不及待,率先前往深圳,與當地社區黨委交流地區工作,並發掘兩地青年創科合作機遇。對於在復常之初,便能立即組織一班年輕人回內地考察,施永泰解釋,他們都是過去一段時間透過各種活動累積下來的支持者。

疫情期間與年輕人保持接觸

回想疫情期間,莫說組團到內地交流學習,就算是其他聯誼活動,都需要暫時停下來。然而施永泰認為不能望天打掛,必須突破這關口,於是利用新科技,透過線上平台與他們保持接觸。這批年輕人由18至30歲不等,是相當活躍的一群,但因為年齡層差距較大,因此無論興趣及關注點都會有所不同。他們喜歡的活動類型多樣化,從如何寫好求職信及履歷表、本地實習計劃,至到單身配對等等包羅萬有,尤其是單身配對,反應相當踴躍,聽到不少聲音希望再舉辦,目前正研究當中。

投其所好給他們時間空間

對於一些死硬派,甚至沒有回鄉證的年輕人,施永泰又如何協助他們走上正軌?他明白大家對事情非常關注,民建聯人大政協辦事處正研究如何對他們施以援手。

至於其他死硬派,又或者過去受到不正確資訊影響,對國家產生抗拒感的年輕人,施永泰認為要改變他們不能一蹴而就,若天天說教式灌輸只會引來反感,最重要是給年輕人時間及空間,投其所好,透過先參與一些有趣的活動,從中建立互信,再逐步參加主題交流活動或短期實習,透過親身體會,正確認識國家發展。

施永泰(左三)帶隊參觀航天工程基地。
施永泰(左三)帶隊參觀航天工程基地。
青民透過青創活動,擴闊年輕人的視野。
青民透過青創活動,擴闊年輕人的視野。

譚榮勳 資深社工 年輕人仍然「有道氣」

人稱譚Sir的資深社工譚榮勳回憶起2019年修例風波期間,對他們這班從事青年工作的人來說,確實是一項大挑戰:「當時我身邊很多『囝囝囡囡』曾參與黑暴活動,程度有深也有淺,他們有些直接走上街頭,有些擔任網上打手。」譚榮勳認為,雖然香港《國安法》已落實,但他們仍然「有道氣」,目前只是轉趨低調:「表面上風平浪靜,氣氛好了些,但並沒有改變他們的既定立場。」

譚榮勳指年輕人對祖國仍持抗拒態度。
譚榮勳指年輕人對祖國仍持抗拒態度。

堅持抵制與內地有關一切

譚榮勳舉例,有位服務多年的對象,2019年黑暴期間相當投入,常以義工身份走到暴動現場,站到最前線,在多場暴力示威活動中都見到他的身影。雖然今天他再沒有上街,但一直活躍於互聯網世界,透過不同平台,轉發各種反政府文宣。同時,他拒絕使用所有內地相關品牌、服務,又經常說「最好全部摺左佢(倒閉)」等負面言論。

其實這群年輕人,也曾參加譚榮勳舉辦的內地考察或交流活動,一直都有保持聯絡,但經過2019年黑暴事件後「已經不瞅不睬」,但他們沒有退出群組,譚榮勳曾經嘗試透過他們身邊的朋友,打探他們的情況和立場,發現這批年輕人依然故我,沒有打算改變立場,繼續找機會「鬧爆」政府,甚至繼續抵制與內地有關一切。為何他們不退群?原來是想知道譚榮勳他們在做甚麼。

北上玩樂不代表立場改變

但有趣的事,自2月恢復正常通關後,譚榮勳發現這群憤世疾俗的年輕人,也有相約回內地遊玩,光顧大小食肆商店,又食火鍋又上網購物。這是否他表他們的政治立場已經有所改變?譚榮勳解釋暫時來說並非如此,他曾經旁敲側擊打聽,原來他們「玩歸玩」,但仍然很不喜歡國家及特區政府,目前只是沒有燃點藥引的火花,暫時未爆出來而已。

如何令這班死硬派年輕人重回正軌?譚榮勳形容,在這班人眼中,仍然覺得他們舉辦甚麼活動都是要「洗腦」,但若如此容易「洗腦」,就不會有參與黑暴的同學走出來。至於如何改變他們的思想,譚榮勳覺得要他們「親身去看一看」,了解內地最新發展,但不能任由他們自由報名,因為他們有既定立場, 會戴着有色眼鏡去看,即使看到內地有九十九件好事物,但只要找到一件不好的話便會大肆渲染,把正面說成負面,甚至抱怨浪費了他們的光陰。

一切需要時間慢慢糾正

既然如此,譚榮勳認為不能讓他們自由參與一些走馬看花的交流團,而是要硬性要求他們參加一些具深度、有主題的交流團, 例如了解內地網購平台或電子支付如何走到世界前列?當中的經濟技術發展蘊涵了甚麼意義?讓他們在某些崗位親身體會,透過一至兩個星期,甚至一個月時間,好好了解內地生活,體驗兩地文化差異,有甚麼東西值得借鏡?這種親身體驗比只聽一些既定立場的傳媒,提供些二、 三、 四手資料更為實際。譚榮勳同意,一切都需要時間慢慢糾正。

劉文杰 新民黨中央委員 硬銷說教弄巧反拙

新民黨青年委員會3月中旬舉辦了「大灣區專業創新交流團」,拜訪大灣區四個內地城市。其中有份負責統籌活動的新民黨中央委員、第五屆青委主席劉文杰,對於一連三天密集的拜訪及參觀行程,反應相當正面:「大家玩得很開心,團友紛紛說大開眼界,活動還未散伙,已經詢問幾時再有團。」

劉文杰認為,交流團應更貼地。
劉文杰認為,交流團應更貼地。
新民黨早前舉辦大灣區考察團。
新民黨早前舉辦大灣區考察團。

讓他們先拆走心中籬笆

籌辦過程中,劉文杰遇到少部分學生表示擔心,「上去會唔會有事?」成為了他們心中最大顧慮。

「若以2019年曾參加反政府活動為界線,我敢寫包單,九成以上(學生)都曾經參與。」他們主要曾在校外參與拉人鏈活動,細問為何參與?很多都說抱着「拖一拖女生手仔」心態,但最後只拖了老師的手。這表明他們大部分都是出於好奇心,受朋輩影響而參與,並非真正走在最前線的暴徒。

香港融入國家發展的勢頭不可抵擋:「老土一句,青年興,則國家興。」劉文杰認為年輕人若故步自封,永遠不願接觸國家,無論對他本身、對香港或者對國家,都是一件可惜的事。交流團是一件軟性工具,讓他們先拆走心中籬笆,願意走到內地親身感受:「我們不要滔滔不絕硬銷國家如何、如何,如上課般進行密集式說教,反而會弄巧反拙。只要提供一個平台,讓年輕人親身感受好與壞,因為當實際接觸時與心中所想出現落差,抗拒及反感程度會更大。」

組團到內地接受運動培訓

「潮」、「今期流行甚麼」,劉文杰認為對年輕人相當重要。特區政府、青年工作者、媒體等可以互相配合,加強推廣打卡熱點,宣傳有甚麼好玩好食的潮流景點,以遊玩輕鬆角度,讓年輕人體會國家新風貌。就以剛過去的復活節假期為例,已有大批年輕人北上遊玩,只要在深圳東門老街停留15分鐘,耳邊傳來的都是港式廣東話,證明年輕人回內地的熱度正在蔓延。

除吃喝玩樂外,若要更深入認識國家,劉文杰認為交流團或體驗團可以發揮很大作用。曾任乒球球教練的他,建議透過組團到內地接受運動培訓,與當地同齡運動員一起接受訓練,起居上課都在一起,在文化衝擊下,會別有一番體會。隨着兩地交往正常化,相信透過參與兩至三次交流團活動,已能慢慢打破港青心中籬笆,至於往後如何,便要看當事人造化。

政府交流團應更加「貼地」

對於部分「死硬派」年輕人,劉文杰相信只屬少數。對於那些沒有回鄉證,又或被「剪」回鄉證者,作為民間組織,實無能為力,只能將個案轉介給保安局或內地相關部門。

然而,劉文杰肯定國家不會放棄這批人,只因目前國家受到外圍環境影響,國家安全面對不少威脅,日後當這些威脅解除的話,相信國家會歡迎他們,讓他們透過親身了解,獲得正確資訊。

最後,劉文杰提到特區政府在舉辦交流團時也應「貼地」些:「真的不明白,特區政府每次搞交流團,一定有個項目要安排到偏遠山區義教,攀山涉水,走幾小時山路。」劉文杰擔心這些項目不是人人可以應付,其實國家近年在扶貧攻堅的工作上取得了很好成績,日後特區政府在安排交流團的性質時,應該按照國家發展趨勢,不能因循守舊,一本通書睇到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