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老政策】年輕新血抗拒投身安老服務 專家籲推行惜老教育 扭轉「厭惡性行業」觀感

全球各國均面對人口老化帶來的挑戰,香港預計於2050年成為全球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安老服務成為大眾關注議題,惟護老行業卻出現青黃不接兼嚴重人手不足問題。港府一直有推出護理課程,培訓青年入行,但不少人在報讀後退出,最終順利完成課程入行的只佔少數。有進修學院校長認為,政府除了政策上要想辦法挽留人才,亦應從教育方向着手,讓「惜老」的觀念可以深深植根新一代。

文:本刊記者 圖:黃冠華

人口老化問題嚴重,香港預計於2050年成為全球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人口老化問題嚴重,香港預計於2050年成為全球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根據聯合國最新全球人口分析,香港現時65歲以上人口佔約兩成,即5個港人當中就有一名65歲以上人士。政府推算,2036年之後人口老化會加劇,每3個人當中便有一位屬65歲或以上人士。政府正積極推出政策,應對人口老化帶來的連串社會問題,除了推廣基層醫療健康、改善公營醫院服務、加強社區照顧,推動居家安老之外,長遠來說要減低長者入住院舍需求,以及對醫療系統造成的負擔,才可以應對人口老化及慢性疾病越趨普及所帶來的挑戰。

多管齊下 解決安老院舍人手荒

政府推出「青年護理服務啟航計劃」,圖為業界添新血。
政府推出「青年護理服務啟航計劃」,圖為業界添新血。

過去五波新冠疫情,揭示香港安老院舍長期人力短缺問題,加上本地整體基層勞動人口數目不斷下降,而安老行業人手需求卻不斷提升,單單依靠本地勞工,基本上無可能滿足目前需求。因此,政府早前推出「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在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情況下,容許所有安老及殘疾人士院舍輸入合共7,000名內地甚或外地勞工,放寬本地僱員與輸入外勞的比例。

除此之外,政府自2015年起亦先後推出「青年護理服務啟航計劃」(下稱啟航)及「先聘用、後培訓」計劃,企圖吸納新血入行。社署上月亦成立「院舍康健服務人手檢討督導委員會」,委託顧問全面檢討院舍員工技能和資歷要求,建構專業標準和晉升階梯,研究在保健員一職之上,新增「高級保健員」專業職系之可行性。

提供不同出路 為業界添新血

陳佩清校長認為要讓年輕人明白安老業有前景兼有意義,才能令他們留下。
陳佩清校長認為要讓年輕人明白安老業有前景兼有意義,才能令他們留下。

雖然政府願意投放資源訓練人才,但據社會福利署提供的「啟航」數字顯示,不少青年報讀後中途退出,畢業學員當中亦僅有一半人繼續受聘於社福服務單位。

坊間不少批評,認為護理員與護士間之薪酬待遇及晉升前景相差甚,令年輕人視入讀護理課程為跳板,畢業後再修讀薪酬待遇及晉升階梯更明確的護士課程。靈實專業進修學院校長陳佩清表示:「其實年人只要肯學,讓他們有出路、有選擇,絕對是件好事。就算護士,除了到醫院服務,亦可到安老院舍工作,所以讓青年看到安老服務有前景,繼而留人才,才是最重要的事。」

在醫管局工作多年,亦曾在寧養院擔任護士長的陳佩清校長認為,要新一代繼續留在被視為「厭惡性工作」的安老院舍服務,不能只靠人工及福利「首先要讓年人明白香港有人口老化的需求,長遠而言安老業更具穩定性除此外,亦要讓他們明白工作的意義。擔任護理員的確要埋身照顧長者,要為他們餵飯、換片及沖涼等等,有學員初時會感到不適合,但我認為,要讓年輕人明白安老業有前景兼有意義,才能令他們留下。」

推動長幼共融觀念 為安老服務鋪路

修讀護士課程後不一定要在醫院工作,可選擇到安老或復康院舍工作,出路廣濶。
修讀護士課程後不一定要在醫院工作,可選擇到安老或復康院舍工作,出路廣濶。

對於何謂「工作有意義」陳校長解釋:「若果新一代自小在社區已有長幼共融觀念,已有機會認識生命教育,在思維上明白老人家過去為社會貢獻良多,所以他們年長後,有責任及有需要幫助長者要有愛惜長者的心。只要年人有此想法,有助他們跨過心理關口,繼續追求理想及工作上的滿足感,熱心投入服務。」

陳校長認為社區教育相當重要,建議學校及政府要投放資源,為年輕一代建立關懷長者及他人的愛心。

目前為止,取得護理員資格後,學員可繼續進修成為保健員若想踏上晉升階梯,除了修讀護士課程成為登記或註冊護士外,亦可選擇其他出路,例如社工配藥,亦可選擇復康服務陳校長強調:「醫院的工作經驗十分寶貴,當儲到一定經驗後,護士亦可選擇到安老或復康院舍工作,因為護士不一定要在醫院工作,所以護理服務前景很寛濶。」

轉行投身護理 另覓人生出路

疫情令市道不景,原職電訊界的黃生(藍衣者)決定轉行加入護理行列。
疫情令市道不景,原職電訊界的黃生(藍衣者)決定轉行加入護理行列。

曾修讀「先聘用、後培訓」計劃並加入靈實成為護理員的黃先生,原任職電訊界,惟因數年前全球經濟下滑收入大減,於是決定另覓新出路,選擇一份即使在疫情下亦不受影響的業。當時他曾考慮考牌,再進軍工程或物流界,但最後在友人介紹下到靈實應徵護理員,透過邊做邊學,先後成為健康服務助理及護理員。

「護理員工作比較局限,主要做沐浴及餵食,因此我想進一步試試不同範疇,例如替長者洗傷口、協助長者鼻胃管進食,因此決定修讀保健員課程。」不過,保健員課程除了需要一星期上課一天外,亦要參與超過100小時實習訓練,所以黃先生與上司協商後,由長工轉為兼職,但卻影響了收入。

「無辦法,全職一定無法兼顧。」黃先生認識有擔任全職工作的同學,要不斷請假、甚至「負假」應付進修,因此他建議政府想鼓勵新血入行,除了加強宣傳,傳揚工作背後的意義,亦需要提升薪金及假期福利,亦可考慮提供津貼予相關機構,以「送假期」形式鼓勵年人進修。他強調:「很多年很有服務精神,相信香港還有很多有心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