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不斷】(1)林鄭提出勞工假與銀行假看齊 政府「加假」再掀勞資大戰

打工仔有「藍領」和「白領」之分,在於以基層打工仔為主的「藍領」,只按《僱傭條例》每年享有12天法定假期(勞工假);而「白領」則以銀行、寫字樓等僱員為主,跟隨《公眾假期條例》每年享有17天公眾假期(銀行假)。政府今年1月中主動提出,將勞工假逐步增加至與銀行假看齊,估計逾百萬僱員受惠。

這項建議看似打開勞資雙方爭議多年的死結,但在疫情、社會運動及中美貿易戰三路夾擊下,商界明言現時並非討論「加假」時機,憂慮中小企會被淘汰;勞工界則質疑政府有何方法令勞資雙方達成共識,最終建議會變成「空頭支票」。

文:陳 明 圖:黃冠華、資料圖片

勞工界多年來爭取劃一勞工假與銀行假為17天,一直未能成功,勞工顧問委員會(勞顧會)多次討論亦未能打破困局,最近一次討論是在去年12月中,最後勞資雙方仍是各自表述立場,無法達成共識。

豈料一個月後(今年1月14日),特首林鄭月娥突然推出《施政報告》下集,公布10項民生政策新措施,其中一項正是逐步增加法定假期至與公眾假期日數看齊。政府將邀請勞顧會商討方案,從而處理社會上長期認為不公平的做法,讓打工仔享有一致的假期福利,提升基層勞工的就業質素。

全港25萬人從事清潔工作

以現時全港395.6萬勞動人口計算,政府估計約30%,即逾百萬名只放12天法定假期的打工仔會受惠,並估計商界增加一天法定假期的員工人事開支會上升0.34%,若一次過增加5天則是1.7%,政府認為逐步落實建議有助企業在額外開支及營運上作出適應。

政府雖明言會促成和配合勞工假逐步增加,但最終能否「加假」成功,仍要看勞顧會勞資雙方的商討結果。中小企及清潔業代表向本刊明言,在新型肺炎、社會運動及中美貿易戰夾擊下,經濟環境欠佳,生意難做,並非討論「加假」的合適時機。

現時約有25萬人從事前線清潔衞生工作,「香港環境衞生業界大聯盟」召集人甄瑞嫻坦言,絕大部分清潔工放勞工假:「清潔公司基本上一年365日都要返工,即係整幢大廈本身都要有人做清潔,有時星期日寫字樓休息會進行大清潔,新年亦要有人返工。」

勞動市場沒足夠人手「頂假」

雖然政府估計,商界增加一天法定假期需增加人事成本0.34%,但甄瑞嫻認為整件事並非「計數咁簡單」,一般成本提高可透過調整服務費向客戶收取,但該行業主要成本是人手,現時約有15%人手短缺,缺乏新血入行加上人口老化,工人平均年齡高達57歲:「我們唯一擔心並非成本增加,只是人手從何處來呢?」她指,現今年輕人學歷較高,不願從事清潔行業,新移民便成為清潔、飲食及保安業招聘人手的對象。

甄瑞嫻解釋,行內現時出現的普遍現象,是不少工人在放假期間,會到另一間公司做散工幫補收入:「其實每日都需要請散工去頂位,這批人在市場上走來走去,實質上工人收入增加,但是否真正會放假休息呢?未必全部都是。」她又指,在人手越來越少之下,工資便越來越高:「如果再放多些假期,不單止我一間公司要找散工頂位,間間都要的時候,整個勞動市場是否有足夠人手去補假呢?變成我們面對一個勞工問題。」

香港遇前所未有惡劣環境

早前的中美貿易戰,到去年中的社會運動爆發,再到現時的新型肺炎疫情,甄瑞嫻直指現時完全不適合討論勞工「加假」:「香港從未試過這般惡劣的情況,即使以前金融風暴,都只是單一事件,但現時香港有幾樣事一同發生,壞消息不斷,根本是禍不單行。」她解釋,經濟暢旺生意蓬勃,人流增多自然清潔服務需求會增加,但經濟不景人流減少,便會減少清潔服務,服務費亦被削減。

甄瑞嫻認為,若公司有盈餘,理應與員工分享經濟成果,但若硬性將一些福利變成為法例,僱主即使生意難做仍要支付租金、工資及法定福利,為削減成本最終便會裁員甚至結業。但這類被裁員工未必會轉投清潔業,業內人手不足問題仍難以解決:「其實是否需要再為工人爭取更多福利?香港的福利已不算差,目前香港正面對很多不明朗因素,在這個時候增加勞工假是否一個合適時機呢?我覺得是一個很大疑問。」

政府運作亂七八糟

在東莞開設金屬建材廠的「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永遠榮譽主席劉達邦亦指,政府未諮詢便突然公布勞工假「加假」,感到現時政府運作是亂七八糟:「又社會運動、又疫情,整個營運環境惡劣,很多事都不能進行。」

他承認,逐步增加勞工假其實對大部分僱主成本影響只屬輕微,可透過加價或壓縮工作調整,但對勞動力需求較大的餐飲、清潔及保安業界影響較大。僱主一直反對「加假」是源於「不甘心」。他指,近年政府不斷增加勞工福利,包括侍產假由3天增加至5天,產假由10星期延長至14星期,以及取消強積金與長期服務金或遣散費對沖等,「加加埋埋」對僱主壓力越來越大,在營商環境欠佳情況下,只會令中小企的競爭力不斷被削弱。

中小企業隨時成犧牲品

劉達邦解釋,去年中社會運動爆發前,本港失業率一直處於低水平,勞動力出現短缺,僱主招聘存在困難;到如今經營環境惡劣,不少企業需裁員、結業降低經營成本,若落實增加勞工假,大企業可透過加價或由其他員工分擔工作,彌補成本增加,但中小企不少工作崗位只有一位員工負責,放假需由僱主聘請兼職替代:「形勢將會如何?大企業可以透過加價彌補,但我們競爭力弱,加價會更加沒有生意做,變成大企業越來越壟斷,我們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劉達邦認為,勞工假與銀行假在勞工市場已長時間實施,質疑「加假」是否有逼切性?他指政府今次建議明顯是想討好打工仔,但政府若太偏重勞工實行福利主義,最終將導致中小企結業,老闆亦會變成打工仔。他希望,有關建議越遲落實越好,在現時經濟環境下最好是不要通過或押後處理:「如果真的要通過都要分10年,每兩年加一日,減輕僱主壓力,不要一次過增加5日,最壞打算亦要分5年,一年加一日,拖得越長,僱主個壓力就越細。」若最終政府落實推行,商界只有無奈接受,企業屆時只有適者生存。

潘兆平:擔心變成空頭支票

面對商界多番指摘現時並非討論「加假」時機,勞工界亦憂慮政府「得把口」難以兌現承諾。勞工界立法會議員潘兆平去年1月初,在立法會大會提出「檢討假期政策」無法定效力議案,議案經修訂後加入「要求政府將法定假期日數提高至與公眾假期看齊」,意外獲得一致通過。他其後聯同其他勞工界立法會議員及勞顧會勞方代表乘勝追擊,爭取勞顧會討論相關建議,豈料12月中的討論結果不如預期,資方代表認為本港經濟正走下坡,反對討論「加假」。

潘兆平認為,勞顧會最新討論都未能達成共識,特首林鄭月娥卻提出相同建議,令他大惑不解:「她如何兌現呢?這是一個很大問題,令人擔心會變成空頭支票,因為現時提出的多項勞工相關措施,若最後因為無法達成共識,每項都做不到!」

他認為,勞工假與銀行假存在差距多年,與整體社會發展脫節,特首遲來的建議為勞工界帶來一點曙光,獲社會共識機會高,希望政府認真落實推動,未來即使方案如何,勞資雙方都會出現爭拗,政府應提出具體建議令資方接納:「一條單程路對頭車,永遠都是頂着,永遠都不能向前,勞工界願意退讓的就是分期執行,但分期無可能是無限期,政府應要運用其能力,令到商界為整體利益願意接納。」

鄧家彪:一件應該做的好事

勞工顧問委員會勞方委員鄧家彪則指,現時部分企業出現「一公司兩制」,例如有巴士公司及船公司,文職、票務等寫字樓員工放銀行假,但前線車長、水手、技術支援等則放勞工假,甚至資助學校的校工,亦只是放勞工假。他指,商界過往拒絕假期劃一,所持理由是缺乏人手補充假期空缺,而現時正值失業率回升,是「加假」最好時機:「增加假期的好處是,當失業率低難請人時,應該作為福利去吸引人;失業率高時,有人手可以攤分工作,可以創造就業。」

鄧家彪認為,長工時或低成本不能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反而增加假期讓員工有足夠休息,可提高員工歸屬感及生產力,改善職業安全,更有助企業發展。他指,政府擔當「推手」角色,除了盡快安排勞顧會討論,協助勞資雙方就落實推行時間達成共識方案外,亦應帶頭在政府外判合約及資助機構實施,必定有立竿見影效果:「我對政府有信心,我相信政府亦很渴望做到一些社會共識強的施政,這是一件應該做的好事。」

30347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