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限運動」顧名思義有着突破自身、挑戰人體極限的特點。當一個人成功克服恐懼、突破極限,箇中的痛快、滿足和成就感往往令人欲罷不能。然而,「極限運動」的背後亦總是潛藏着致命危險!早前在尖沙咀樂道,就發生了一宗懷疑在天台玩「飛躍道」墮樓的致命意外,奪走了一名17歲少年的年輕生命,令人惋惜。究竟何謂「飛躍道」?是否一定與「危險」掛鈎?又能否「飛躍」出一條安全之「道」?
文:昭仁 圖:黃冠華、資料圖片
位於尖沙咀樂道的華源大廈,本是一幢平凡不過的商住大廈,但在8月15日卻發生了一宗致命意外,一名青年從該大廈天台高處墮斃。據了解,死者為年僅17歲的中五學生楊凱傑,於事發當日偕友人到上述大廈C及D座天台,疑玩極限運動「飛躍道」,期間楊凱傑企圖躍至相隔四至五呎遠的毗鄰大廈天台,怎料失手從高處飛墮至三樓天井平台,當場證實死亡。
大廈男住客:望青少年以此為鑑
據現場消息表示,華源大廈天台大門平時並沒有上鎖,要前往17樓天台,只需要乘升降機到16樓,然後再走一層樓梯即可到達。由於該廈天台布滿喉管以及「石屎」建築物,不排除有人看中此地,視之為玩「飛躍道」的理想地點。
據媒體引述該大廈一名男住客表示,平日沒見過有年輕人到來玩極限運動,但記得多年前曾有一批青年到天台玩「飛躍道」,所幸當時沒有發生意外。對於今次釀成致命意外,他自稱始料不及,希望青少年能以此為鑑,以後萬勿冒險。
意外發生後,有「飛躍道」愛好者表示,對於有同道中人身亡感到難過和惋惜,他自己雖然也接觸了「飛躍道」一段時間,但仍未敢到天台這些高危地點挑戰身手,因為稍一失手可能就賠上性命,平時多數會到公園和遊樂場等地方去練習,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下享受「飛躍道」的樂趣。
玩家須平衡肌力與耐力
「飛躍道」(又稱Parkour或跑酷)於80年代在法國誕生,名為Art Du Deplacement,可譯作Art of Displacement(移動的技藝)。隨着時間推演,「飛躍道」出現了不同名字,包括洐生自法語「Parcours」的「Parkour」,意即路線、場地,後來又出現了Free running這種叫法。
「飛躍道」初期是作為一種訓練形式而開發,根據香港「飛躍道」協會網頁介紹,其重點在於發展移動的基本特質,當中包括平衡(Balance)、肌力(Strength)、動力學(Dynamism)、耐力(Endurance)、準確性(Precision)、時空感覺(Spatial Awareness)及創意的眼光(Creative Vision)。此訓練務求令練習者的身體及心靈更富功能性,有效率及解放自身的本體限制,同時更是嚴格的自我修養。隨着時代進展,「飛躍道」啟發了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及動作電影,並吸引了許多志同道合的運動員參與。
媒體渲染年輕人躍躍欲試
由此可見,其實「飛躍道」是一種「移動的技藝」,而絕非普羅大眾眼中在天台「跳來跳去」的危險運動,兩者並沒有必然的對等關係。大眾之所以會認為「飛躍道」是一種危險的極限運動,全因受到近年各種媒體渲染,無論視頻網站還是社交媒體,都不時見到部分喜愛挑戰、刺激的「飛躍道」愛好者,跨欄爬牆飛越不同大廈天台,猶如「玩命」!
正是這種敢於挑戰極限、完成高難度動作的成就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躍躍欲試,但是他們往往忽略了這些「飛簷走壁」的「飛躍道KOL」,背後揮灑了多少汗水,訓練了多少個日夜,才敢作出此等極限挑戰。
雷雄德:事先評估風險較穩妥
「你在網絡見到那些網紅去做這些動作,但不知道別人練了多久。台上1分鐘,可能台下10年功,所以如果『新仔』初初玩,就想學一些網紅去做高危、高難度動作,自然風險就會大。」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雷雄德,接受《堅料網》訪問時說,年輕人肯去做運動,其實很值得欣賞,好過躲在家中打機,但始終不同運動有不同的風險:「如果你循序漸進,跟一些訓練班去玩,其實安全系數是高的;但如果你上到天台十幾層,風險就很大,不容許有任何錯誤,一錯誤就會死亡。」雷雄德認為如果喜歡刺激,可以在一些安全環境進行刺激活動,事先評估風險會比較穩妥。
必須有良好準備及訓練
作為運動方面的學者專家,雷雄德提醒玩「飛躍道」人士,必須要有好的準備和好的訓練:「它需要一定體能,肌肉協調能力一定要相當足夠,因為當你跳躍時,肌肉力量不足根本跳不到,而落地亦必須有足夠的肌肉卸力。第二樣就是協調能力,你在騰空中可能要接連做一連串動作,跳高、勒避、轉身,跳去第二個平台,所以協調能力 一定要求高;第三就是手眼協調,你要看着不同環境,做連串攀爬、跑動、跳躍、轉體等基本體操動作,水準要求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