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2)何俊賢:漁業發展應走科技園路線

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了漁業發展藍圖,香港該如何配合?只餘下不足一年任期的現屆港府班子,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亦未有太多着墨。民建聯漁農界立法會議員何俊賢認為,港府應摒除過去純粹監管者的角色,轉變成以可持續發展模式,對香港漁業進行管理,甚至可以走過往科技園發展的路線。

特首林鄭月娥發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表示,將更主動協助業界善用「漁業持續發展基金」,而現代化深海網箱養殖,是全球海產養殖業的趨勢,漁農自然護理署會在這方面的發展繼續履行「促成者」的角色。但《施政報告》對此並未有提出更多細節。

漁護署須擔起管理角色

何俊賢表示,可以把漁業組織「升格」為有公信力及被認可的機構,促進漁業發展。
何俊賢表示,可以把漁業組織「升格」為有公信力及被認可的機構,促進漁業發展。

何俊賢認為,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早前提出香港劏房問題,特區政府會特別關注。過往一直講填海、講發展農地,把土地資源轉化的同時,亦應留意本港從事漁農業的亦有幾萬人,如忽略這一群人就會產生社會問題。

何俊賢解釋,在發展方面,內地政府主導性很強,中央撥款、批地,找一「龍頭」或企業帶動集約化,但香港又要講投標等等,未必能做到。他認為,政府在體制上要調整,漁護署須擔起管理角色,甚至可考慮「走科技園路線」,把一些漁民組織「升格」為有公信力及認可的機構,負責集資,再把資金用於漁業發展。

與內地政府G to G合作

粵港澳流動漁民深海網箱養殖產業園項目,有助香地漁民從捕撈或家庭式養殖轉型。(漁護署圖片)
粵港澳流動漁民深海網箱養殖產業園項目,有助香地漁民從捕撈或家庭式養殖轉型。(漁護署圖片)

一直以來,農民或漁民都是「個體戶」為主,但現在講求集約化,何俊賢認為過去的法規難以配合,故國家才作出新規定。然而香港漁民以個人名義到內地發展,只能靠個人力量爭取,難以得到內地認可。上屆特首梁振英提出「G to G政府與政府間」工作,他認為現時港府仍要在這方面下功夫。

何俊賢希望,政府可透過成立如香港科技園公司的漁業法定機構,除了集資,亦為漁民「開班教學」,協助他們轉型。他又提到,香港漁民七成都是捕撈海產,但靠捕撈海產並非可持續發展,要引導他們轉投養殖及休閒漁業。

協助漁民由淺入深轉型

然而,要漁民一下子放棄捕撈去轉型,會令他們有很大憂慮。何俊賢建議政府,可讓漁民「由淺入深」轉型,提供一些貸款或平台,讓漁民可繼續原有捕撈作業,並同時抽身學習及投資其他產業,包括如何養殖及管理公司等,當漁民了解當中的風險及成效,有信心時自然會放棄原有作業,全身投入可持續的業務當中。

何俊賢及楊上進已參加2021年立法會功能界別漁農界選舉。

69518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